近日,山东省确定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济宁有12个项目入选。记者就其中入选传统医药类的二仙膏,入选传统美术类的面塑和入选梅花桩舞狮子的狮舞等项目的传承人、推荐单位进行了采访,了解到这些项目的传承过程、申报价值及保护情况。
二仙膏:传承中的中药国粹
二仙膏的传承人杜新磊告诉记者,二仙膏的创始人叫李广瑜,他曾在济宁开设医馆“广育堂”并炮制出了二仙膏,主治神经衰弱、气血两虚等症,鼎盛时期还曾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家,但战争年代一度停产。杜新磊的师父叫李允绍,生于1935年,他并非李广瑜的嫡系子孙,而是1949年进入广育堂学徒的学徒工,曾先后师从于李光诒、李丕诒两位东家。杜新磊亦是中医世家出身,在2003年企业改制后任企业法人。
非遗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申报该药膏作为非遗项目主要是因为二仙膏的生产延续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养生保健中常用的中药剂型,它既能治病又能防病。另外,通过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逐步提高公众对于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度,并建立一整套保护制度,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提升和合理利用,流芳于世。
在谈到该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时,杜新磊告诉记者,因为种种原因,这种传统中药一度面临灭绝危险,因此,该公司除在一些商标注册、专利保护等方面对产品进行保护外,还对那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老工人)重点保护,以期能培养出新一代的二仙膏生产和管理人才。
面塑:拥有众多FANS的民间艺术
今年43岁的李刚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他家住中区,祖上历代都是捏面人的,当年为孔府制作面点的高家后裔高满囤就是他的师父。
高家的祖上有位名叫高福堂的人,他曾进入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万成公”做糕点师,当年的衍圣公府曾是“万成公”的老主顾。清乾隆后期,该店长期为衍圣公府制作精品朝贡糕点,一度誉满宫廷。高满囤师承高福堂,解放后受聘做了李刚父亲开办的济宁市新新糕点厂的技师。李刚自小就拜高满囤为师学习面塑,不仅发扬了师傅的精湛技艺,还苦心钻研,自成一格。
李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济宁面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面塑就是用作祭祀之用的。孔府档案中记载:清光绪二十年,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时进贡的面食菜单中主食占12品,其中饽饽四品分别为: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这些都代表了济宁面塑的国宴级水准。
李刚说:“现在,当年的盛况早已不再,不仅是面塑艺人身影难寻,就是孩子们也都不怎么喜欢这种玩意儿了。失去了社会需求也就意味着衰落和消亡,那么,传承和发扬这种中国的传统艺术就成了现代面塑艺人的责任。我坚信,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另外,我市非遗保护部门也在进一步开展对面塑的保护,比如,开展以“面塑”为主题的采访活动以及编辑出版《济宁记忆》丛书并发行。
狮舞:武与舞的融合
梁山的“梅花桩舞狮子”是梁山地区一项拥有近300年传承历史的艺术绝学。清末时期,针对梅花桩上练习舞狮子难度很大,身体条件要求高,不便于推广和对外表演等诸多因素,在桩上练习也逐步变为桩下练习,并从事一些表演活动。现在,当地的梅花桩舞狮多与梅花拳表演融为一体,每次的武术表演都用狮子进行开场。而近几年,舞狮已成为当地一项单独的演艺活动。梅花桩舞狮多在婚丧嫁娶、贺年、贺岁、企业庆典等活动中出现。据介绍,狮子在梁山人民心中被视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
梅花桩舞狮子的演出形式有梅花桩上舞狮子,有地上舞狮子。舞动时一般需要8头狮子、锣鼓队敲锣打鼓需要8人。舞狮者在锣、鼓等乐器的配合下,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的活灵活现,将狮子的威猛与刚劲融为一体,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的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的表现出来,加之狮子的舞动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窜视、发威、过山、翻滚、上楼台等多种形态。狮子在套路表演中是由引狮员与双狮共同完成的,自始致终要求他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引狮子员即是表演者又是指挥者,整个表演都是在引狮员的指令下进行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