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鲁西崛起济宁有力量
广阔的鲁西大地,地利之势、发展之锐虽不及“蓝黄”经济区、省会经济圈,但在山东的经济版图上,其发展腹地的战略地位无可替代。规划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战略支点,也就成了山东必然之选。
作为鲁西工业重镇的济宁,敏锐地嗅到这一战略部署带来的重大机遇,及早谋划,主动作为,近来“重拳”频出:以中心城区突破带动济兖邹曲嘉组群城市融合发展,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以产城互动推动东部大工业板块和济嘉现代物流区建设,打造区域经济中心;以1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领航区域创新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先极化、后均衡”是规律。“谁率先打造出增长极、建成‘发展高地’,谁聚集要素和争夺市场的能力就强,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在鲁西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20多个城市中,济宁的经济总量、财政实力都居“第一方阵”;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和打造曲阜“经济文化特区”两大省级战略,将在济宁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
培育“U”形谷中心城市
放眼国内外,举凡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都是以较强的中心城市为带动和支撑。区域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这些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打造科学发展高地,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造极’能力是关键。”济宁市长梅永红说。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济宁独具优势。”市发改委主任尤卫平分析,“古代讲,‘府与府,三百五’。济宁方圆几百里内没有大城市,并且居于西部经济隆起带‘U’形谷的中间地带。这是地利;经济总量、工业规模、财政收入均居鲁西六市首位,特别是济兖邹曲嘉都市区(济宁城区、兖州、邹城、曲阜、嘉祥)建成面积已达240平方公里,空间优势明显。这是现实基础。”
在济宁,记者沿快速干道驱车在市区、兖州、邹城、嘉祥等地奔波采访,分别只有半小时车程,很是便捷。市规划局局长祝清荣说,都市区五大板块相距16至30公里,聚集了全市52.5%的人口、70.3%的经济总量、77.8%的财政收入,已成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的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但济宁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中心城市”标准,济宁还有不小的差距。梅永红坦承,济宁市城镇化率去年仅为46.1%,水平还明显偏低。同时,中心城区人口刚过百万,规模偏小,首位度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为破解这一症结,济宁以破竹之势强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以中心城市突破带动族群城市融合发展。
居家邹城,在兖州上班,常到济宁购物……这就是邹城市新时代规划设计院设计师周鹏的日常生活轨迹。“功能区划和交通网越来越清晰,我们越来越感觉是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周鹏说。
这得益于济宁实施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战略。据此,济宁中心城区按照“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拉框架、扩规模、提品质,每年拓展8平方公里以上、新增人口10万以上。都市区则实施高新区升级、济嘉西部融合、组团道路对接、公交一体化等12项行动计划;以现有的快速路网为基础,发展快速公交、BRT、城际高铁,实现以济宁为核心的“半小时单程出行”目标。祝清荣告诉记者,今年国庆节前五大板块间将开通10条城际公交,市民出行将不用换乘。
既要赶,又要转
近年来,济宁培养了实力较强的“千百亿”梯次产业集群,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数量在鲁西各市都是最多的。然而,资源型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不够,仍是济宁发展的“痛处”。“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既要‘赶’,更要‘转’。”梅永红认为,“赶”不是走老路,是要走科学发展的新路,前提是质量、效益;“转”也是“赶”的条件,只有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才有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