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细致的询问,了解她被侵害的过程,提取了相关的物证,及时送检做DNA检验,检验结果入DNA数据库比对,当时没有比中,案件的侦破没有任何进展。当时,刘登峰坚信,只要有了DNA数据,这个嫌疑人早晚会被抓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案发4年后,2012年10月的一天,DNA数据库的比中信息栏中显示了一条让刘登峰等了4年的信息,杨某的DNA分型与提取的物证的DNA分型完全一致,终于成功比中嫌疑人杨某,直接侦破此案,同时这也是以后案件诉讼的最重要的证据。
3、自焚的歹徒是网上逃犯
2013年2月,邹城市昌平小区一饭店内发生火灾,现场发现一具烧焦的无名男尸,同时在离火灾现场不远的两个地方分别发现了两名尸体,通过对现场及尸体认真、细致的勘察及检验,确定这是一起凶杀案件,而且通过监控,基本可以确定嫌疑人就是这名烧焦的男尸。这是两人被杀的重大案件,而且嫌疑人已经死亡,案件的诉讼只能依靠现场的证据,监控较模糊且没有直接拍摄到杀人的过程,只是看到嫌疑人到现场的屋里,这是在相距不远的两个现场分别杀死两名女性后,自己再回到住处自焚的。
嫌疑人的尸体已经烧焦,遗留在尸体表面的血迹等物证早已烧没了。通过认真缜密的思考,刘登峰决定从两名被害人的尸体上寻找些有价值的物证,通过监控可以确定嫌疑人是先杀害一名女性后,又杀了另一名。
刘登峰确信应该在后者的尸体上找到需要的物证,他从口唇上提取了一处血迹,同时又在其他部位及其衣服上分别提取了两处DNA 检材,及时送检,通过比对,发现第二名死者身上及其衣服上的DNA 是嫌疑人的,这可以说明嫌疑人与其有过接触厮打。其口唇上的血迹是第一名死者的,第一名死者是先被杀的,她不可能再和第二名死者有接触了,她的血怎么会在第二名的口唇上呢?刘登峰通过细致缜密的分析后确定:嫌疑人在杀害第一名时沾染了她的血迹,这时再杀害第二名时,就遗留在了她的口唇上,这恰恰把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命案现场联系了起来,使得案件的证据链更加紧密,环环相扣。嫌疑人确定了,但是他的身份还没有确定,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可能是本店职工,江西省籍人。刘登峰和同事们又驱车千里赶往江西,通过与其亲人DNA 比对,确定此人系网上逃犯罗某。(记者 王乾 通讯员 张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