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济宁讯(通讯员 李婧)说起山东省兖州市,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与煤炭有关,这座城市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国家级重要煤炭基地的地位而闻名于全国,但这座煤炭之城也面临着国内很多资源型城市普遍的难题——在资源逐渐枯竭之后,如何寻找到新的经济支柱?兖州兴隆文化园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打造一座文化旅游园区,更支撑着这座以煤炭能源产业为支柱的“黑色之城”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绿色产业转型的梦想。
淹没于历史的文化重见天日
事实上,兖州并非一座缺乏历史沉淀的城市,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三国时期,曹操也曾在兖州屯兵。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兖州现存的兴隆塔始建于隋朝 ,兴盛于宋。因该地原有古刹兴隆寺而得名。上世纪30年代,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来兖州测绘此塔。
2008年8月,兴隆塔地宫出土一批珍贵的佛教文物圣物,包括鎏金银棺、舍利金瓶、石函、安葬舍利碑刻4件国家一级文物和佛顶骨舍利等佛教圣物,使兖州一时名噪海内外,同时,为兖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此前,兖州市委、市政府已经意识到煤炭等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随着不断开采、储量下降,终会面临枯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兖州市委、市政府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转型模式。
“佛顶骨舍利”等一批珍贵的佛教圣物在兴隆塔地宫内的惊世显现,为兖州城市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基于此,结合兖州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转型的方针,以及兖州的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兖州市委、市政府萌发了以佛教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景观群,带动城市转型和就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生态复兴之路”的想法。
在兴隆塔地宫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舍利碑刻一块,宋嘉佑八年刻石,这是一块解读兴隆塔和地宫的重要碑刻,碑刻叙述了兴隆塔地宫的建造年代、原因、经过;还记述了兖州兴隆寺地宫佛顶骨舍利的来历。
兖州市委、市政府请到了以打造《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山水实景演出而知名的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文化”),希望能根据这段历史史料打造一台实景演出,并据此打造一个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区。
而此时的山水文化也面临着企业转型,在国内打造了10余台实景演出的山水文化已不满足于仅仅替景区或园区编写、制作一台演出,而希望能参与到景区或园区的前期规划、产品设计,直到后期的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从单一的旅游实景演出提供商转型为以实景演出为特色的、参与文化旅游园区整体开发建设的服务提供商。双方的需求于是恰好契合在一起,兖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与山水文化董事长梅帅元合作成立兖州帅元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双方共同投资建设兴隆文化园,其中山水文化除主持“菩提东行”实景演出外,还参与兴隆文化园的整体规划和产品设计,以及园区的营销与运营管理。
演出是园区的重要吸引物
根据兴隆寺地宫出土文物的记载,山水文化以宋代于阗国法藏大师亲往西天取得佛顶骨舍利,并东行中国,珍藏于兖州的故事为主线,打造出一台实景演出《菩提东行》,该剧以7幕音乐剧的形式描述并阐释了善与恶、修与悟、牺牲与奉献、众生皆可修得自在等主题。
这也是山水文化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后,第二次进行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演出创作。但二者有很大不同,用山水文化副总蒋世和的话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锦上添花,因为该台演出是依托少林寺品牌而打造,为少林寺景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游客更深层次地理解少林寺禅宗文化提供的新型旅游产品;而《菩提东行》则是完全为一个尚未有知名度的新景区而创作,是新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核心吸引物,属于雪中送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