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预计高温还将持续一周,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首席气象分析师何立富表示:高温天还将持续下去。与此同时,各地网友对政府部门出面“解暑”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7月31日中国广播网)
如何应对高温天气?相信诸位都有自己的小窍门,要么躲在空调房间里享受清凉,要么尽可能减少活动量,不过,这样的办法并不是长久之计,大家总得要出门办事,难免被热辣辣的太阳烤出大把汗水。笔者认为,要想帮助公众顺利扛过这段时间的“烧烤模式”,还得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角度出发,通过行政手段尽可能减少“热病”伤人的悲剧发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当启动应急响应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影响程度,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新闻媒体按要求随时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应急处置相关措施。不过,从近期各地中暑患者和因热射病死亡的人数来看,一些地方采取的措施非常被动,依旧处在缩短工作时间、发放宣传单或降温用品的阶段。像杭州那样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有空调的公共场所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城市并不很多,党和国家一再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入“烧烤模式”之后,各地政府理应强势介入,让公众感受到温暖,哦,这里应该说“清凉”。“烧烤模式”的出现,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简单的天气现象,还有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可能。如果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不能拿出详细周密的计划和措施,必将再次引发公众对公共政策、民生保障、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的讨论,“北京7·21特大暴雨”就是前车之鉴。在面对台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大多数地方都有一套甚至好几套成熟的机制,可面对极端高温天气时却没有了主意。针对这种尴尬情况,政府部门必须转变理念,如果只发布高温预警却不拿出具体措施,就是公共服务水平低和缓解民生问题能力差的表现。
针对目前持续高温的状况,各地不能再把“高温应急预案”当成唯一的办法,而是应当趁势建立起高温公共服务预警机制,给各级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场所分配具体任务,并投入财政资金,用于“送清凉”的各个环节,比如补贴公共场所用电用水开支,提高户外劳动者防暑降温的待遇。同时,面对高温预警,社会各界都应该行动起来,与政府相关对策相辅相成,形成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减少高温对公众生命和健康的威胁。(宋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