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江浙,北上京津,四处学习讨教;外联高校,内联企业,积极奔波沟通。
发挥民办机构的灵活性,利用背靠政府的优势资源,凭着一股勇于探索敢闯敢试的劲头,鲁南工研院创新出“2+1+X”管理模式,打造了个性化的服务品牌,也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
2009年10月,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共建的济宁数控技术研发中心来了,这家济宁市引来的首个“国字号”科研机构,从落户开始就瞄准了用数控技术改造提升济宁各类基础示范工程;
2012年10月,曾任张江高科董事长的刘小龙和他率领的一流管理团队来了,依托其深厚的人才资源积累和丰富的科技创新管理经验,不光一个高端服务平台将在工研院打造,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一系列平台的建设,更将辐射带动济宁的中小企业发展;
14个来自海内外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来了,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创新团队、科技项目和高新企业,更孵化着济宁未来的一个个新兴优势产业;
……
短短几年,鲁南工研院陆续拿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两块“金字招牌”,引入清华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设立科技合作机构,并结合市内主导产业成立了8个研发分院。
在其带动下,一批紧贴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也陆续发力,成为济宁高端人才聚集的“新引擎”和区域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孵化的“加速器”。
敢想敢干育平台:让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永不落幕”
车辆蜿蜒如长龙,焦急地等候在工厂门外。
几年前,工程机械“疯狂”的销售盛况,让不少济宁人至今记忆犹新。
2012年,在这个全国第三大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一个数字却令人大跌眼镜——全市工程机械销售额下降43%!
市场变化的背后,折射着中国经济形态的巨大转轨。而在梅永红看来:“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传统产业只要有了独门绝技和杀手锏,同样可以实现高速增长。”
荣膺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如意纺”技术即是例证。
一项来源于武汉高校的科研成果,与济宁如意集团“嫁接”后,不仅为传统纺纱技术带来革命性突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让这家1972年建厂的老国企焕发了蓬勃新生:2012年,如意集团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综合竞争力问鼎中国纺织服装500强前五;济宁当地一些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被如意收购后,经过技术改造后也都奇迹般地“起死回生”。
二者的联姻,正结缘于济宁的一张现代“名片”——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
1999年,深圳,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首次举办。
2000年,曲阜。还少有人注意到,一场由“孔孟之乡”承办的科技盛会——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同样试图突破科技资源匮乏的桎梏,在北中国架起一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崭新桥梁。
一个北方小城,承办全国性的科技展会?
这个外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专博会”,却彰显着一个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求变的决心。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饱受非议到数年坚守……仅2012年,专博会就吸引了中科院系统12个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等60多所全国著名高校,携带80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参展参会,成交技术项目和技术合作协议348项。
十几年来,不仅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通过专博会的平台展示、转化,“院士济宁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更让连续举办11届的专博会“变身”济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综合平台。
2011年,第十届专博会撤展当天,尽管展会已经从3天延长到一周,不少展台前仍围拢着意犹未尽的洽谈者。
此情此景,让一直锐意创新的贺永红陷入了沉思:“能不能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专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