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资源型城市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科教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靠什么支撑未来发展?这是当下许多城市思考的重大命题。因煤而兴:作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煤炭能源基地,山东省济宁市在煤炭产业带动下赢得了发展先机;未雨绸缪:在“煤炭经济”还可以维持几十年的时候,当地决策者却主动进行了煤炭枯竭之后的布局。在市场完善的地方遵循规律,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强势补位。过去几年来,济宁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型之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坚持面向未来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着力做好创新平台、科技金融、人才引进“三篇文章”,并因此成为资源鼎盛时期主动转型的先行城市。
一半产业与煤相关,却不得不面对煤炭产业“黄金十年”的逝去。
人口、地方财政收入、经济总量排名分居山东省的“四五六”,却有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擦肩而过”的遗憾。
丰厚的先天资源,曾为孕育孔孟先贤的济宁赢得“江北小苏州”的美名,也使其在鲁西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发展竞争中一度优势领跑。
全球化格局下,“孔孟之乡”的主政者们却早早有了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创新变革的冲动——如何赢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如何打破经济学中窒息城市创造活力和扩张冲动的“资源诅咒”?
早在2007年,尚处于资源鼎盛期的济宁已开始布局经济战略转型,瞄准新兴工业城市加速推进。如今,济宁一度“煤电独大”的格局已被打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2%,增速超过工业增速,占工业比重达到21%。
“实施‘创新驱动’,是一项关系济宁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这应当成为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铁律。”在济宁市市长梅永红看来,营造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平台,下决心把城市转型建立在知识积累、技术创新、人才聚集的基础上,正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探路的创新之举。
“无中生有”造平台:牵住创新的“牛鼻子”
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A5栋二层。
“我们为大型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定制的商业智能分析,提供反洗钱、绩效管理等解决方案……”在融拓科技门口的电子显示屏前,张冰的讲述常常让来访者有些错愕——
一家“潮”到连工商注册条码中都还没有选项的金融工程公司,缘何选择落户济宁而不是金融环境更加优异的广东上海?
同样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碳纳米材料研究中心、高活性手性药物研究中心、特种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在这座不到10层的小楼里,还密集驻扎着一个个“前沿时髦”的研发中心和海内外高端创业团队。
800万人口,仅有两所大学,没有一家“国字号”科研机构。毫无疑问,这是一座典型的科教资源匮乏的内陆城市。
然而短短几年间,诸多优势创新资源却迅速汇聚于此,让周边城市的主政者羡慕。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强调开放、协作、持续不断的知识积累,因此,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当成为区域和企业推进创新的基础工程。”在梅永红眼中,近年来通过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等举措,一个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正是济宁人牵住创新的“牛鼻子”、赢得新一轮发展主动权的智慧选择。
湖光粼粼,绿树成荫,灰色而充满活力的现代建筑掩映其间。
“没有级别,没有科研编制,没有固定事业经费……”谈起鲁南工研院筹建之初,揽下这个“最有挑战性的活儿”的济宁市科技局局长贺永红笑谈,这棵“引凤来栖”的“梧桐树”生来就与众不同。而要打造一个贴近产业,管理架构、运行机制与众不同的全新科研开发机构又谈何容易,“要自行构架设计,如何运营、达成怎样的目标,谁都不会给你具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