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更敢干。
2012年11月,一个旨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让、合作开发、技术入股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迅速成立。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资源共享,依托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企业管理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和信息化支撑平台五大配套平台,这个致力于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的机构甫一诞生,就在鲁南乃至黄淮海地区独树一帜。
“对于科技系统而言,创新的关键在于改革,如何跳出框架更多地为企业服务正是我们要做的。”
一个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平台搭建,一个个不落窠臼的创意之举。无论是诞生于10多年前的专博会,搭载3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济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还是如今的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这些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的“点子”,却日益成为古老城市焕发活力的一个个亮点,更为济宁推进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聚拢了“一把好牌”。
“推心置腹”引平台:长入创新驱动的“DNA”
“我当时在济南连房子都买好了。”
2010年,贾中青几乎是“铁了心”要离开济宁,和他意见一致的,还有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的上上下下。
待遇低,留不住人,地方项目来源少……1990年大学毕业就进所的贾中青,目睹了这个比省科学院历史还要悠久的“老字号”研究所一直以来的尴尬。
2009年省农科院水稻所从济宁迁走,更让时任副所长的他坚定了到济南找“娘家”的决心,“事实上,当时所里已经有一半人去了济南,要在院里拿到几十亩地也肯定没问题”。
从科技部履新济宁,梅永红几乎一到任就听说了这个坏消息。
不能让他们搬走!
为了留下激光所,济宁市祭出了一系列“狠招”:上省城找院领导谈,到所里找领军人才谈,多方寻找融资渠道,四处推荐优秀项目,科技新城的产学研基地还特意为激光所辟出了崭新的办公场所……
一系列用心良苦的举措,不仅感动了“一心要走”的激光所,还出人意料地挖来了“富矿”——山东省科学院要在济宁建立分院。
“等建好了,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自动化所6个研究所及相关企业、创新团体都将陆续进驻。”在与济宁政府的密集互动中,贾中青赫然发现,这个自己生活多年的内陆城市正尝试走出传统羁绊,长入创新驱动的“DNA”。
选择留下,对于他和激光所而言,已经意味着更好的发展空间。
如今,就在“没挪窝儿”的激光所,下属的4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纷纷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翘楚”,光纤传感网络等技术更在济宁的煤矿安全防护中“大展鸿图”。
“济宁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能否走得更稳健、更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育我们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人才优势。”要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之路的“华丽转型”,梅永红对济宁的现实选择有着清晰而冷静的认知。
在区域人才和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如何让诸多优质资源“百川汇流”?
引来中科院计算所设立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到国家LED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十大创新服务平台”陆续开工建设,7个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个个被引入或留下的科研院所,一个个精心营造的高端平台,平台建设上频出的“大举措”正成为济宁汇拢技术人才、发力未来的“蓄水池”,成为高新项目的孵化基地和区域创新转型的重要推手。
“打造鲁西南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网络的关键节点城市。”2011年,《济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如是展望。
打造一系列不断健全完善的高端研发平台,实施一系列针对产业转型的培育工程……宽阔的崇文大道旁,凌空绽放的五色烟花,正描绘着一个传统资源城市转型新生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