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步深化,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洪水猛兽”般的认知开始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各色网络问政平台。从网络站点到贴吧释疑,再到微博问政,有问题上网解决,已经成为百姓解决身边难事的又一条重要路径。
然而,综观网络问政的现状,依然存在问题反馈率低、网上网下互动不足等诸多问题。问政平台本身也在“媒体”和“政府”两个创办主体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期更好地利用高效传播渠道,深化政民互动。
媒体:敢破声音“鬼打墙”
“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想要敞开窗子、透透气,这可倒好,临窗就是高架路,车来车往的噪音极大,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休息和正常生活。”近日,网友“zcy0537”在“济宁市网络问政平台”留言,要求对老洋桥附近的跨铁路高架桥增装声屏障设施。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运河路高架桥地处市区南部,北起车站西路的老洋桥,南至南二路附近,穿越南苑等近万人的社区,车辆产生的噪音污染远不是一家、两家的心病。而这样一个关系众多人生活的大事,之所以选择上网讨说法,是因为三个部门踢来踢去,以及百姓在发声时遭遇的“鬼打墙”。
“zcy0537”告诉记者,他连续找了住建委、综合执法和公安交警三个部门讨说法,三个部门均表示“不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
就在该网友满腹苦水无处倒时,济宁市网络问政平台无意间进入了他的视野。而令他更没想到的是,留言刚发出没多久,所涉部门就很快给予了答复,虽然“皮球”毅然被从网下踢到了网上,但声音传出终归是个好的开端。
面对上网后问题依旧没能得到解决的状况,于8月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饱受公路噪音骚扰,居民求助遭部门“踢皮球”》的新闻稿,全面报道了事件经过,为加速事件解决又添了一把火。
“在问政平台出现前,老百姓找不到一个畅通的发声渠道,处于一种求助无门、投诉无门、建议无门的‘三无’状态。即便能在贴吧、论坛里发发牢骚,却得不到部门的关注和回复。”副站长颜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对政府建站,媒体对群众反映问题的管控为更科学,不会走“封、捂、堵、压、瞒”的老路。另外,出于媒介职业素养的要求,不会姑息所涉部门的“主观禁声”,敢于破除话语屏障是最大优势。
政府:有“腿”好迈落实步
到汽配城工作车间,钻到车下看汽修工人如何检修车辆底盘;再到汽车北站现场测试酒精测试仪和人脸识别器的运作状况……6月11日,13名网民代表参加了济宁市网络问政平台举办的首次网友现场问政活动。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普通市民,不仅参与了实地考察,还就济宁市民关注的城际公交相关问题与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城际公交的开通是个大好事,能够让百姓少花钱来往于多个城市。但站点的设置是不是有点太过密集了,站点多,停靠的次数就多,会大幅拉长车辆运行时间。如果只是为了旅游、逛街的还好,如果作为上班通勤,就有点不够及时了。”网民“会说话的橙子”在了解到车辆的运行时间后,就站点设置是否合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对此,济宁市交运集团董事长魏广锡从城际公交的开设目的、站点的具体分布等多方面作了解答。并就其他网民提出的诸如“车站环境差”、“服务存在漏洞”等问题,现场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举行会商,参考网民们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尽快组织调研,并对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现场会式的网民活动已经不再罕见,部门领导邀网民参政议政也成了常态。据了解,自今年3月份网络问政平台开通以来,已有济宁市卫生局、交通运输局等多部门就医患纠纷、文明行车等热点问题召开网民座谈会,而这种良性互动的产生和发展,正得益于纪委、纠风办等政府部门的介入。
“政府在协调部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组织部门开展网民互动活动,还是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调查、整改,有‘腿’,迈出落实步伐就会扎实很多。”济宁市监察局副局长相广灿表示,直接链接政府网站,有助于整合市长信箱、政府信息库等资源,更好地为百姓提供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