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北湖新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回旋在“七纵七横”的路网,极目在芳草绿柳的湖畔,穿行在省运场馆的工地,驻足在亲情融融的社区,记者从北湖新区这部大书里,读出了新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全力攻坚,项目建设推进迅速
建设新城,项目先行。北湖新区按照“主攻省运会系列项目,狠抓生态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项目,提速民生建设项目”的思路,下大气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迅速拉开新城框架,一直是新区整个发展的重头戏。目前,全长117公里的路网已基本完工,全长25公里、投资4.5亿元的综合管沟同步推进。荷花路、济安桥路、运河路、北湖大道、北湖U型路等全线贯通,圣贤路及运河路南延、济安桥路南延等正在加速施工;南二环北湖连通桥、临菏公路京杭运河特大立交桥、南外环洸府河桥、古运河桥、京杭运河桥已经竣工通车。生态景观,是新城的最大品位。围绕建设“美丽济宁”,北湖新区凭借其生态优势,坚持“以生态引领城建,以城建彰显生态”,集中精力推进景观绿化工作。将塌陷地治理与景观塑造有机结合,大力度推进北湖湿地三期工程。大手笔打造22平方公里的北湖主景区,形成亲水、亲绿的生态游园格局,用生态绿色的浓墨重彩扮靓北湖。市政设施、城市家具和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是新区的文明窗口,新区内的火炬路、济安桥路、荷花路、运河路等道路桥梁景观绿化工程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完成。全市人民关心的省运会系列场馆项目是北湖新区的“天字号工程”。采访中记者看到,省运会主场馆“鸟巢”内部调试已全部完成,工程质量得到了国际田径组织专家的一致好评。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初显雄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年内可竣工,枪弹库、能源中心主体土建已全部完成。省运会综合指挥中心主楼已进入内装阶段,指挥中心副楼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预计10月底完工。北湖国际酒店、省运会媒体中心和运动员村等配套服务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在省运场馆建设提速的同时,一批高校和中小学校区建设的公益项目正快速推进,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北湖小学等学校已开始招生,济宁一中新校区年内即可招生。北湖220kv变电站及配套工程基本竣工。防洪排涝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年底竣工。
开拓创新,城市管理亮点纷呈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北湖新区按照建设“智慧北湖”的要求,将管辖区域系统地划分为3个区域网格,7个片区网格,22个单元网格,层层落实网格责任;建立了四级监管、三级考评管理体系,实现点、线、面的结合并递次延伸。建设了“城管通”数字化平台,提升新区城市管理及市容环卫管理工作效能。新区先后配备了2台“综合执法移动警务室”、200部“城管通”执法终端,实现问题上传、任务派遣、处理对比、集群调度等数字化功能。进一步加大专业城市管理队伍建设,面向社会招录了90名高学历、高素质人员从事环卫保洁工作,着力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环卫保洁队伍。在财力较紧的情况下,新区管委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配置环卫保洁车辆和设备,着力提升新区环卫保洁机械化作业覆盖率,新区机械清扫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今年上半年的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上,北湖新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关注民生,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北湖新区建设的一条主线。新区管委会主任何锡明多次充满感情地说:“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这里的老百姓是有付出、有贡献的,我们理应把他们的后顾之忧、大事难事解决好,让大家共享新区发展成果。”今年以来,新区突出抓好“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和中央和省、市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升全区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文体教育设施,提高办学质量,全面加强卫生与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坚决控制住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硬性指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为解决被征收户中的养老问题,在“新农保”的基础上,新区创新政策,在全市率先发放养老专项补助,分别由原来的每月60元提高至每月100,发放标准居全市第一,低保发放率、新农保参保率位于全市前列,低保金发放标准和到位率继续保持全市排名第一;以三大回迁片区建设为标志,新区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确保民生工程,目前,开工高层居民楼98栋,面积146万平方,目前93栋主体已封顶。进一步完善全区适龄劳动力资源电子信息档案,并对接市就业办公室实现网上信息共享;推荐“4050”人员在区内保安、绿化、清洁和环卫等岗位安置达到1900余人次。通过理工学院、市就业中心用工信息电子屏推荐就业1300余人次。通过公开招考,在各类公益岗位安置大中专应往毕业生就业200余人,赢得了区内群众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