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区内绿地、广场、公园在大量增加,而这些公共场所里完全可以专门开辟出一些空间,建设一些篮球场,以满足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篮球场并不仅仅可以打篮球,而且还可以进行羽毛球、广场舞等运动)。相比于栽植花草树木以及日常养护开销,建篮球场的花销及维护费用则少很多。同时,对于一些新建大型小区,完全可以效仿北京等地,制定相应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规定保证至少一定面积的公共室外文体活动场所,为附近居民提供运动健身的场所。
如今能让孩子打球的公共球场屈指可数。
图书馆建设分布啥时合理化?
记者 孙丹青
公共文体设施落后 图书馆建设中区、任城缺席
想成为一座合格的文明城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翻开数十页的测评标准可以看出,在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方面,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被列为一项重点。记者日前了解到,目前,我市公共文体设施缺口明显,在全省排名中位列后排,而市中区、任城区成为尚缺图书馆的两个县市区。
近期,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办公室公共文体设施督导组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1年版)》要求,对全市公共文体、科普、档案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市中区、任城区无图书馆,嘉祥县图书馆无等级。金乡县图书馆已通过省文化厅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初查,基本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汶上县图书馆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后可达国家一级馆标准。而文化馆不符合要求的有:嘉祥县文化馆虽为国家二级馆,但近几年馆舍萎缩,功能不全,服务受限,已经达不到原有国家二级馆标准,金乡县文化馆尚无等级等。
单一市级馆服务半径有限 无法满足市民阅读需求
作为市区最大的公共阅读场所,自1997年迁址后,济宁市图书馆便吸引着大量市民前来阅读,据图书馆副馆长杨先生介绍,不包括青少年宫里的少儿馆,现在主馆区日接待读者量多在一千人次以上,而位于图书馆3楼和5楼的两间自修室,每天也吸引数百人前来读书、学习。“图书馆阅读群体的丰富性能看到这个城市的未来,”谈及场馆与市民的关系时,已有近20年工作经验的杨副馆长说,进馆的读者多带着强烈的阅读需求,阅读通常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容易造就人、带动人,前文提到的妈妈带孩子写作业的故事,“其实这位母亲就是想让孩子融入阅读的氛围,培养孩子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过,他也表示,虽然市民的内在阅读需求大,但是从目前市区图书馆的布点情况看,仅仅一家市级图书馆还是远远不够的,“单一馆区的服务半径有限,多是吸引周边的市民和读者”,因此就有打造“15分钟文化圈”说法的提出。
据杨副馆长介绍,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除了做好自身服务外,在拓展社会职能方面也担负着重要职责,比如进行公益电影的展播、公益讲座的宣传、少儿阅读夏令营等,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在深圳、济南、青岛一些城市,已形成包括市级馆、区级馆、汽车图书馆、自助图书馆以及文化流动车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场所的融合,为了丰富布点,济宁也有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设想。
社会浮躁气息盛“青灯黄卷”廖无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图书馆建设初期,各项技术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如果想要借书,读者需要在一张纸条上,写好所借书籍的名称,然后将纸条递给图书管理员,管理员按照书目分类,沿着书架一一查找,“而现在图书馆的工作已从手工时代,实现了完全现代化”。
说到最近三十多年里,人们的阅读内容有哪些变化时,杨副馆长贴合自身经验讲道,在80年代末的时候,人们都还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图书借阅量比较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已从经典、深度阅读逐步变成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虽然市民的阅读热情是有的,有些人还很执着,尤其是在少儿馆一些孩子读书简直是如饥似渴,和我们一起上下班”,然而在社会浮躁氛围的影响下,读书的人必然变得越来越少,在青灯之下,手持黄卷读书的还有几人呢?因此,杨副馆长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阅读场所提供给读者,这将对带动当地阅读氛围,实现全民阅读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而且他也相信通过透视图书馆的阅读群体,可以描画出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