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打过球的球场,你还能找得到吗?在如今的济宁城区,你还能找到几处能免费打篮球的公共篮球场?生活的变迁,你是否还记得去读书馆读书的日子?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你是否还保留着读经典书籍的习惯?记者前不久从市创建文明城市第三次联系会上了解到,济宁市公共文体设施在全省属于较为落后的水平,文化场馆园区建设不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严重缺乏,创建文明城市,济宁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
城区还有免费打球的 公共篮球场吗?
记者 张昭晖
城市在扩张,公共健身场馆却不断减少
早晨6点,闹钟响起,小李简单洗漱过便出了家门。在旁人看来,小李应该是去赶火车或是去单位接班,实际上,小李是去健身广场“占场地”。上午8点,多数市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此时健身广场,满满地去全是运动健身的人。半小时后,人群渐渐散去,球场也恢复了平静。为什么要起这么早运动呢?小李告诉记者,除了要错开工作时间,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城区运动场所的匮乏。如果不早起,或许就占不到场地。
按照市里相关要求,济宁市辖区每个街道至少要拥有5个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目前,全市城区共有活动站点164个,市区17个街道平均每个街道近10个。从这方面数据来看,济宁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距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却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既突出又尴尬的问题便是,在济宁城区,市民甚至找不到几处可以免费打球的公共篮球场,找个能踢球的地方更是不易,不论场地收不收费。
据市民张先生回忆,在十多年前,济宁市多数工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篮球场,单位之间、单位内部还会举行各种友谊比赛。此外,不仅单位院内场地可以进行体育运动,济宁城区内还有西关体育场、青少年宫、青年体育场等公共健身场所,可以说,那时候济宁的群众体育氛围浓厚程度远高于现在。在和一些市民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多数市民对于篮球场等公共体育场所的要求并不高,哪怕场地并不那么正规,只要可以对外开放,能满足基本的运动需求就可以了。不过,现在的情况是,想找块能打球的公共篮球场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城区内原有的公共健身场所,诸如西关体育场、青少年宫、青年体育场等,几乎尽数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被拆除,而一些拥有篮球场等建设场所的单位,处于安全以及管理方面的需要,如今也没有几个是对外开放的,其中还有不少被改造成了停车场。
借省运会之风,能否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投入?
在城市建设中,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怎样配置才算合理?对此,记者采访到市政协委员、省城乡建设勘察院济宁分院院长盛勇。盛勇告诉记者,他曾在兖州见过一所楼盘,是上海一家地产商开发的,小区本身不大,但却配有一座篮球场,很好地满足了小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但在济宁,新建楼盘里几乎没有哪个会配套类似的健身场馆,最多是在绿地安装一些健身器材,而且事后维护也往往做不到位。“开发商一般会从逐利角度出发,把小区公共空间建成停车场之类的,在缺乏相应文件约束的情况下,开发商一般无法成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主体。”另外,在三线城市,购房者买房时也多不会考虑配套健身设施问题。
记者了解到,根据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居住人口规模达到3000至5000人的居住区,包括户外综合健身、篮球场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占地面积应保证在2000平米,在济宁,则仅规定了小区的绿地率,对于室外文体活动场却所没有明文规定。2008年,济宁市政府投资建设了全民健身广场,城区内体育活动场所得到了一定缓解和改善,但自此之后,便没了其他进展。明年省运会后,济宁将拥有一批可以举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但这并不意味着济宁群众的体育基础得到了提升。对此,盛勇建议,应抓住省运会召开的机遇,在城区内因地制宜增建一些可供市民活动的篮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