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杜加尔1937年获奖时就曾援引哈代的话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其美好之处,而在于悲剧之中。”后期,文学审美甚至发展到以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为美。
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国家的作家先后荣获文学奖,即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作家,其写作仍保持原属族裔的鲜明特色。除了“异国风情”,诺奖明显倾向于那些关注权力下个人命运的作品。但这种“政治正确”也引发了一个文学奖被诟病至今的问题:“政治化”倾向,以至于文学研究者止庵曾说:“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
众里挑一:
很大程度决定于评委品位
虽然说有一套既定标准,但文学奖最终毕竟是人评选出来的。世界上有资格提名、对各位大咖作家“评头论足”的只有18个人。
文学奖评奖机构瑞典文学院会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
例如,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灵山》就是由他翻译到瑞典,多年来他还一直极力推荐北岛和李锐,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瑞典文翻译者陈安娜就是马悦然的学生。
每位评委的品位能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学奖结果?马悦然坦诚,“什么是好的文学?这个标准是非常客观的。但对于一位作家,你没有什么客观的根据。说A是一个很好的作家,B是一个不好的作家,那完全是主观判断”,“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颁给世界冠军的,这个奖是颁发给一个好的作家的。世界上好的作家可能有几千个,但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只能够颁发给一个作家。”
“颁奖规律”:
其实本无规律可循
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所谓“颁奖规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今年村上春树没没有获奖,之前还真有人“预测”出来了,理由是文学奖去年已经颁给了莫言,今年恐怕很难再给一位亚洲人,言外之意这么干太不“讲政治”了。而此次文学奖最终花落爱丽丝·门罗,其实从“政治正确”这个角度讲更有道理,因为自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北美文学家已经“消失”整整二十年了。因此,之前就曾有人大胆预测,本届文学奖肯定会给北美作家“平均”一个,结果居然言中了。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讲政治”的传说可谓源远流长。比如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成为最无悬念的一届。因为当时东西方打得跟热窑似的,任谁都能看出来瑞典早晚要借机好好恶心一下苏联人。所以虽然连索尔仁尼琴自己都说,他写的《古拉格群岛》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文学奖还是被硬塞给了他。类似的“佐证”还有丘吉尔获奖,颁奖词怎么听怎么像在感谢他给欧洲带来了和平,而不是因为丘吉尔真写了什么好书。
不过,人们往往忽略的是,反驳诺贝尔文学奖“讲政治”的例子,其实和支持它的一样多。比如在百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拉美文学家占七八位,你很难说这是出于何种“政治正确”的考量。再比如该奖项瑞典人光给自己就颁了八次,一点不避嫌。断定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个“排排坐,吃果果”或者“政治正确,发个小红花”的游戏,恐怕是有失偏颇。
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律之所以被传得像尼斯湖水怪一样有鼻子有眼,正是因为该奖项本来就无规律可循。按照瑞典文学院一位院士的“官方解读”,“(文学奖的评价标准)不过是几个瑞典老头怪异的欣赏口味。”这虽有过谦之嫌,但说出了正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