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村上春树又陪跑了。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82岁的加拿大“短篇女王”爱丽丝·门罗摘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被称为“最悲壮入围者”的日本小说家已经连续六年被外界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佳人选,然而,拥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票房保证”作品,在日本掀起“村上现象”的他却只是“离文学奖最近的人”。继去年被中国作家莫言打败后,村上再度与诺奖擦肩而过。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经常出现“爆冷”现象?为什么我们总是猜不对诺贝尔文学奖?
评奖流程:
历时近一年过程复杂
虽然各国政府都会设立奖项,对一国“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但几乎没有任何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能够与诺奖相提并论,尤其是文学奖,因为几乎每一位获奖者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不仅其个人一夜之间名扬世界,其作品也会成为世界各国畅销不衰的经典。就莫言而言,其在获得诺奖后所得到的关注就明显比获“茅盾文学奖”时多。
对于这项“巨奖”的提名,作者不能毛遂自荐。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
每年2月1日以前,候选作家的作品全部寄到瑞典学院,此后组成一个15人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小组,然后,名单由瑞典文学院自己的员工处理,但也有外部专家被聘请来做翻译、报表等。从200余位候选作家中选择三四十个人,介绍给瑞典学院院士,完成诺贝尔文学奖的初步选择。到三四月,候选名单逐渐缩小,至5月底只剩五位作家。
随后,文学奖评委就会开始阅读这些作品,9月中旬开始开会,讨论是谁应该得奖,并开始投票。最后投票就是在10月,每个评委作出谁要得奖的最终决定。
评奖标准:
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诺贝尔文学奖初衷的关键是“理想主义倾向”。
也正是这个原因,诺贝尔文学奖创办初期授予的作家及其作品无一不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譬如1901年首届得主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与其《孤独与深思》,被评价为“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1908年得主德国作家鲁道尔夫·欧肯与其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得的评语是:“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不难发现,瑞典皇家文学院用的最多的颁奖词是表彰作者对人类处境的关注。但这不代表评奖标准一成不变,所谓“理想主义”在各个时期也有不同内涵。文学奖也大致走过了三个时期:
一
从设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诺奖倾向于现实主义常规原则,要求文学以典雅的、规范的形式表现人类的真、善、美。这种追求在1913年给泰戈尔的颁奖辞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西方人过的是一种令人筋疲力尽的匆忙生活。与此相反,泰戈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印度广褒、静谧、被奉为神圣的大森林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这种文化寻求的是一种灵魂的恬静与和平,它与自然本身的生命达到和谐。”
二
上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开始注意敢于创新的作家。这一时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 诺贝尔文学奖“易主” 媒体:为什么总是猜不对
诺贝尔文学奖“易主” 媒体:为什么总是猜不对
时间:2013-10-13 11:48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美国最强航母“福特”号下水 新设计强调隐身性
下一篇:马里发生一起沉船事故 造成至少20人死亡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