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代传春)仲秋时节的王楼村大街小巷一尘不染,太阳能路灯照亮小村的夜晚,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农家书屋里笑声不断……这是新驿镇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生动写照。
“以前,只在城里见过身着橘橙色衣服的环卫保洁员。这两年,在咱农村也不稀罕了。每天天不亮,他们就拖着扫帚,拉着车子,又是打扫街面,又是捡装每户定点放置的垃圾。现在村村道路这么干净,可真多亏了他们!”前闫楼村常年走村串巷从事废品收购生意的闫大哥说。
那么,两三年前的新驿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又是怎样的呢?镇农村环境综合指挥部的负责同志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只见许多村的排排新房确实壮观,但再看大街小巷上堆放的柴堆、土堆、粪堆,以及随风起舞的纸屑、苍蝇、尘土就形成了极大的视角反差。
是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唤醒了广大农民自觉改变陋习的热情。2011年以来,围绕根治农村脏、乱、差,新驿镇注重从固本强基抓起,投资300多万元,为各村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置了垃圾车、垃圾箱,聘用了保洁员,乡村环境出现了明显改观。王楼村村民曲来志说,“以前垃圾都是一早一晚扔到村外的大坑里去,明知这样做不对,可没地方放不是。现在好了,自从村里设置了垃圾箱,再也不好意思把垃圾乱扔乱丢了。”
看政府工作到位不到位,关键看是否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农村道路硬化建设是深化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去年以来以“修好百姓门前路,点亮群众门前灯”为目标,新驿镇筹措资金3500多万元,完成硬化农村街巷233公里,铺设排水沟347千米,安装路灯1100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雨雪天进出两脚泥、夜晚出门黑呼呼的“出门难”问题。
在农村环境整治推进过程中,镇村共同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多数村长期形成的废旧坑塘成为治理工作难点中的难点,往往是今天清了垃圾,三五天又被不自觉的村民倒上了垃圾。如何对这些闲置多年的废旧坑塘实行标本兼治,把这些资源转化成为环境整治工作的新优势,新驿镇创新思路,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确立了开发整合废旧坑塘,建设村民文体广场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目前全镇已有21个村对村内的废旧坑塘进行了开发,这些经过开发后建成的村民文体广场,不但成为农村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且成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一大亮点。“俺村这个占地3亩多的大坑,废了20多年了,以前里面倒的又是粪、又是烂砖碎瓦,反正是什么脏的东西都往里倒往里扔,有时还有死猪烂猫的,破衣烂裳的,看了都让人恶心。”骆村78岁的骆恩宽老人说,在上级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今年用煤矸石填平后进行了硬化,还安装上了好几套健身器材,“现在一早一晚,和我一般年纪的都到这里来活动活动身体,有说有笑的,可真不错。”
家园美,光路干净、街灯亮不行,还要延伸内涵,提升档次。新驿镇在环境整治中,以统筹跟进农村街道绿化、墙壁文化、村庄美化为新起点,高标准打造高吴片区、王楼村等环境整治示范点,使广大农村居民建设美好和谐家园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在示范点的带动下,今年以来,全镇有49个村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有23个村建成了融科技、文化、“四德”建设寓一体的文化墙31条,有38个村粉刷美化主要街道墙壁21000平方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