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12月5日讯(山东台 曹进)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报道,多年来,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一直是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瓶颈。2011年,山东省成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试点期间,临沂市提出的"场外造林"模式、泰安市加大林场基础设施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林业部门的认可。
天气慢慢转凉。泰安市徂徕山国有林场的大山深处,气温更是降得厉害。在山上待了近一个月的护林员陈发荣,本想最近回家看看,可严峻的防火形势容不得他离开半步。“有时候也烦,特别是防火期到来的时候。过春节的时候,人家都回家团圆了,俺还得在山上。”陈发荣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国家政策影响,各级政府大幅减少对林场的投入,这使得很多像陈发荣一样的护林员生活受到影响。“从92年的时候工资低点,那时候一个月200来块钱,12年的时间基本上没工资。”陈发荣告诉记者。
2011年,泰安市纳入国家确定的国有林场试点改革范围后,将全市13处国有林场纳入全额事业单位管理,2647名林场职工吃上了财政饭,再也不会被拖欠工资。同时,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多方争取项目资金。
泰安市徂徕山国有林场副场长郭廷松告诉记者,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是需要加强保护的。咱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建一片高楼大厦,而用20年的时间不一定建起一片森林。
除了泰安,我省的临沂市在国有林场试点改革中也摸索出了成功经验。2007年,临沂市临沭县出资一千万元,与国有柳庄林场附近的村庄签订了为期50年的承包合约,将2000多亩集体林地流转给柳庄林场管理。这种"场外造林"的做法当时在全国并不多,而如今的效益却显而易见。
“通过这6年的管理,二、三十公分的小树,现在已经长到了有一米五左右。原先是我们国营的林地四千来亩,通过代管集体林地,现在已经扩大到了将近七千亩了。”临沭县国有柳庄林场场长王强说。
政府花钱买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目前,临沂市初步确定在全市29处国有林场推行这种造林模式。
政府给我三分金,我还社会七分绿。目前,山东的154处国有林场全部为生态公益型林场,这就决定了国有林场要想生存,除了财政拨款别无他路。就在前不久,中央给山东的第一笔8000多万元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已经下拨。其实,给了国有林场这三分金,社会收获的又岂止是七分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