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记者 张瑾 通讯员王玉鸿)济宁市含煤面积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采煤塌陷地以4万亩的速度递增,为有效治理采煤塌陷地,济宁市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治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记者来到邹城市西侧的太平镇采煤塌陷区时,工人们正在对塌陷地进行填充。上个世纪八十年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多的开采,给太平镇造成了15平方公里的大面积塌陷,使这里桥梁断裂,农田被毁,电力和水利设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经过一年多一期工程的治理,这里的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邹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秦贞红: 实施后整个项目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得到修复,农田得到整理,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济宁市含煤面积392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全市采煤塌陷地已达43万亩,且还在以每年近4万亩的速度递增,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有效治理。济宁市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对不积水或局部季节 性积水的轻度塌陷区,实施"划方整平法";对季节性积水或局部长年积水的中度塌陷区,实施"挖深垫浅法";对常年积水的重度塌陷区,实施"生态治理法" 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采煤塌陷。
本着大区域、大规模、大生态综合治理的理念,济宁市编制完成了新一轮《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2010-2020)》,将全市划分为西北部塌陷地引黄充填、南部塌陷区清湖淤积、中东部塌陷地生态治理三大治理区域。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5.2亿元,治理塌陷地24.4万亩,恢复耕地14.2万亩,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