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槐荫4000余失地农民照捧“铁饭碗”
济南日报讯(记者 解照辉 通讯员 李宁)在西部新城建设中,槐荫区有大量农民支持城市建设失去土地变成新市民。一边是保持着农村生活习惯的淳朴,一边是变成新市民后欠缺技术难寻生活后继来源的迷茫。从去年开始启动的全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一体化工程,让党委、政府从“授之以鱼”改为“授之以渔”,使失地农民学到了一技之长,又找到了饭碗和保障。目前,全区共举办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班次120期,培训失地农民3800人,创业培训班次16期,培训创业人员414人,一年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8场,进场单位800家次,共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接待各类求职人员2.5万多人,达成就业意向4000余人。
槐荫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除帮助群众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切实把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从去年开始,该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区下派办、街道办事处等,组织人员120多人次,通过调查问卷、公开信等形式,以村(居)为单位,采取进村入户、上门调查、发放调查表等各种措施,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及家庭状况、经济情况、人员构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能情况、性别比例、就业愿望、培训需求、岗位需求等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登记未就业人员13309人,实现了建档入库,动态管理,为就业工作开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根据失地农民就业愿望和岗位需求,槐荫区成立了工作推进领导机构,多个部门团结协作,共同促进工作开展。在槐荫,全区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均可自愿参加,培训费用由区政府参照有关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区人社局筹措资金60多万元,在失地农民较为集中的安置区建立了就业培训基地和4个社区培训教室,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和教学设备,为失地农民家门口培训创造了条件。对年龄较小的,主要开展车工、电工、数控机床、电子电器维修、焊工、汽车维修等较高技术的培训;对中青年,
特别是失业女性,主要开展厨师面点、育婴、营业员等以家政服务为主的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意向的群众,以国际劳工组织SYB创业培训为主,对其提供专家专项指导、优惠政策咨询、协助办理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等后续服务。努力推行以岗定训,积极协调定点培训机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等,实行先找岗位后培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35岁的陈永强在山东润华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受益者。培训是手段,就业是目的。区人社局、区就业办采取动员单位报岗位、组织力量寻岗位、沟通协调争岗位和政府出资买岗位等形式,走访各类用人单位605家,收集用工岗位8525个。对征集到的就业岗位,通过区职业介绍中心大屏幕、区人社系统网站平台及社区党员群众服务站信息发布栏及时发布,还可根据培训班次举办情况,邀请用工单位直接进课堂,与学员面对面交流,及时达成就业意向。为使失地农民与企业广泛对接,采取招聘会、供需见面会、一对一帮扶等形式促进就业。同时,区就业办还设立失地农民求职热线,建立失地农民求职信息库,并统一纳入市人社局99三版网络管理,涉及劳动维权、就业帮扶、提供贷款等也及时提供全程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