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新机场航站楼选中“海星”
20日,记者获悉,备受瞩目的青岛新机场航站楼方案选中"海星"方案。根据方案,"海星"航站楼选择五指廊模式,将旅客从值机厅至登机口的步行距离减至最小,其中,国际指廊居中,国内指廊分两侧。同时,中心式布局的综合交通枢纽紧邻航站楼,提供无缝对接的"零换乘"体验。
青岛新机场位于胶州市中心东北11公里,大沽河以西、东外环以东、胶济铁路和胶济客运专线之间,距青岛市中心约39公里,新机场运行等级为4F,将可起降A380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客机。根据规划,青岛新机场近期(2025年)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3800万人次,远期(2045年)将达到6000万人次。
20日,青岛市新机场建设指挥部对外公布,在2013年10月1日至10日青岛新机场航站楼三个方案对外公示期间,2000多人对方案满意度进行了投票。最终,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海星"方案得票1163张,成为青岛新机场航站楼中选方案。
根据方案,青岛新机场"海星"航站楼以指廊为基本单元,采用集中尽端式的航站楼构型,选择五指廊模式,将旅客从值机厅至登机口的步行距离减至最小。在国内外指廊布局上,国际指廊居中,国内指廊分两侧,使得功能布局紧凑,航班中转高效。
航站楼采用陆侧扩展模式,一期航站楼位于航站区北侧,二期向南发展,届时,青岛新机场以"齐"字状总体布局,回应齐鲁大地的悠久文明。
"海星"航站楼方案设计特点
○ 零换乘
中心式布局的综合交通枢纽紧邻航站楼,提供无缝对接的"零换乘"体验。作为机场与城市衔接的枢纽,梭形大厅将多种交通及配套功能高度集中,并引入商业打造新颖而有活力的机场商业门户。此外,位于航站区几何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也便于与远期航站楼连接,服务于整个航站区。
○ 数字化
新机场将通过建设生产、安全、服务、管理、基础五大信息系统,构建机场信息化综合平台,满足机场乃至整个航空城、临空经济区运行、管理、决策的需要,用数字化支持机场智慧化,用信息化服务机场未来化,从而最终将机场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数字智慧机场和未来航空城。
○ 低耗能
青岛新机场致力于打造绿色、高效、创新、节能的典范,针对航站楼等耗能大户,建筑设计运用天窗及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合理利用自然通风;采用地源热泵等技术,集合智能控制技术,降低机场能耗及运营成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