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济宁市兖州区召开科学发展总结表彰暨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作为总结表彰会的重头戏,该区财政列支802.85万元对先进企业进行奖励。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受到资金奖励的29家企业里,却找不到煤炭企业的身影。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兖州有煤城之称。多年来,煤炭企业曾是兖州区每年表彰奖励的主角。而今年,对煤炭企业奖的仅是支持地方发展突出贡献奖,而不是经济发展贡献成就奖,奖品也由奖励资金换成了一块奖牌。
“这是一种政策导向,希望用这根‘指挥棒’加快兖州资源型城市向服务型、创新型转型。”兖州区委书记张玉华表示,去年12月初,兖州研究制定了新的奖励办法,确定对发展快、发展好的工业企业实行重奖这一激励政策。之所以下决心改变沿用已久的奖励模式,一方面在于引导煤炭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向非资源型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在于激励中小企业,增强他们提升企业规模的信心和动力。”
如此不留情面地“冷落”地方税收贡献大户的煤炭企业,显示出兖州加快“转调创”的决心。而这正是源自该区非煤企业打下的“强心针”。
2013年,兖州区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太阳纸业、华勤集团稳居中国企业500强,一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崛起,制造业上缴地方税收增长21.7%,大大缓解了煤炭行业税收下降19%、房地产业下降20.7%的不利局面;兖州经济战略转型的“红利”也不断在释放: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5家达到179家。
按照以往对工业企业的考核办法,山东澳星重工有限公司不会出现在表彰大会的现场,但今年,该企业法人代表翟志军领到了13.82万元的奖金。翟志军认为,自己能获奖和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该公司去年的销售收入3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0%多,公司研发生产的甘蔗大面积收获机和四色印刷机生产技术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兖州大统矿业有限公司过去年年都能“披红花”“领奖金”,今年却只象征性地得到一块“支持地方发展突出贡献奖”奖牌,这样的落差并没有使公司总经理、矿长张树祥感到纠结。
“煤炭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巨大,却难免遇到资源减少和市场变化的冲击,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我们意识到,积极转调对于煤炭企业来讲更为迫切,公司也已经在积极的谋划,向非煤产业领域寻求突破。”张树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