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接受了齐鲁网的采访。(齐鲁网记者 李聪格 摄)
齐鲁网北京3月3日讯(特派记者 李淼)3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接受了齐鲁网的采访。他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高考改革,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
真正突破“一考定终身”的改革
张志勇表示,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高考改革的统一部署来看,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这次高考改革,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可能很多人更关注考试科目的改革,但这次改革的核心在招生制度改革。
他说,这是真正突破“一考定终身”的改革。过去的高考改革,不管有多少科目,都是通过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命运。这次改革提出的探索实行“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和“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都是要突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可以说,之前的很多改革都是小打小闹,唯有这次改革突破了这个难点。
这是真正突破文理分科的改革。过去我们的孩子学文不学理、学理不学文,知识结构、人文基础都受到很大的割裂,要么科学精神特别差,要么人文精神特别差,这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危害甚大。这也是我们过去历次高考改革,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是真正赋予高校和学生自主权的改革。我们的高校过去并没有多少招生自主权,基本上是省级招生考试部门按照最低控制分数线不断地向学校“批发”学生。可以预见,这次改革将使学生选择考试、选择学校的权力和高校按照章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自主权都会扩大:高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办学优势、办学定位,提出招生标准;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
希望高考能真正突破总分录取模式,建立多元录取模式
张志勇表示,他对高考改革的真正落实有三个希望。
希望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能赋予学生和高校一定自主权。一方面,现在,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的课程都应列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但有的科目可以以等级表达,有的科目可以以合格表达,哪些科目等级表达,哪些科目合格表达,可让学生充分选择。同时,国家在规定统一的高考科目的同时,也希望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利。这样,既有利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科目的设置上、次数上、难度上,都应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性。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学的更好更深,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得到更好的分化、定位,这对于学生和国家都是好事。另一方面,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考招生中的运用上,各个高校可以制定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门槛标准。同时,希望允许高校不同的专业可选择相应的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
希望能真正突破总分录取模式,建立多元录取模式。理想的多元录取模式,意味着高校招生依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学校招生章程的基本要求,这是报考某高校的基本门槛,达不到门槛的学生就没有资格报考这所学校;二是参加国家统一高考的考试成绩达到学校的最低录取控制线,否则,没有资格参加学校的统一录取;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或者面试成绩等,符合招生学校的要求。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学生,才有获得高校录取的资格。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完善三个制度: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其上升为国家考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可用,让老百姓放心;二是完善统一高考科目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自主面试制度,特别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要做到真实、可信。所以,一定要把这三个制度建设匹配好,才能为真正实现多元录取奠定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