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业务品种,提升服务质量,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坚持“硬件”网点建设和严抓“软件”服务相结合,通过丰富业务品种、强化服务管理、加快网点建设,着力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服务形象大幅提升,客户美誉度不断提高。
新业务品种层出不穷。在现有信通卡、泰山如意卡的基础上,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又推出了联名卡、生肖卡、福农卡、VIP卡、金融IC卡与社保卡等新卡种,极大地丰富了银行卡品种,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截至2014年2月末,济宁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行银行卡260万张。通过以圣泰农村合作银行为平台开办理财业务,其他县市区联社代理销售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截至2014年2月末,已成功发行富民泰盈系列理财产品3期,理财产品以其受益率高、起售点低、风险小的特点,广受广大客户青睐,开售当天即销售一空。此外,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先后推出并大力开展代理贵金属、国际业务、代理保险业务、银电通业务和代收政府非税收入业务、代理烟草公司收款业务等新业务。截至2014年2月末,代理实物金银销售量突破32公斤,国际业务结算量634万美元,代收电费19万笔、金额1502万元,代收政府非税收入7513笔、金额6.58亿元,累计代理借意险595万元。通过不断丰富业务产品,有力地满足广大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
支付结算网络“四通八达”。济宁市农村信用社以“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为目标,攻坚克难,持续加大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湖区ATM、POS、信息机和农金通的布放力度,快速推进助农取款服务和“万村千乡”建设,加快推进折换卡工作,积极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产品,全面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畅通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为老百姓打造全天候、全方位、深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2月末,济宁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布放系统内电话POS机11095台、农金通1174台、自动柜员机423台、万村千乡信息机120台,拓展个人网上银行22.19万户、手机银行(wap版)2.19万户。济宁市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网络的形成,真正让广大农户体验到了“足不出村能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
营业网点环境焕然一新,柜面服务广受好评。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坚持硬转和软转相结合,加快推进网点转型步伐。一方面突出硬转,对全市348个网点的门头标识进行了更换,对82个网点有序推进标准化改造,创新提出“办公区、营业区、生活区一体化建设”的网点建设新思路,完成30家信用社网点一体化建设,改造后的网点实现了功能分区,服务环境焕然一新、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另一方面突出软转,按季开展“高频次、无空白、全覆盖”的暗访检查,对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强力问责、严格处罚,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持续实施“赢在大堂”战略,强化大堂经理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新老搭配传帮带等方式,增强大堂经理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大堂经理在业务推荐指导、客户分流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内训师队伍,对全市网点开展了规范化服务全覆盖培训,有效增强了柜面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通过网点转型升级,营业网点服务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服务面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
主动参与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广泛传递农信正能量
“吃水不忘挖井人”。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在自身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理念,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向社会广泛传递农信正能量。
向“留守儿童”持续播洒农信真情。从2012年以来,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先后两次举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发动全市广大员工为农村留守儿童捐款近80万元,为全市3600名农村留守儿童赠送了书包文具,为他们的家人免费开通了银行卡,并带领留守儿童代表到济宁市博物馆、科技馆等地参观学习,感受浓厚的家乡文化和科技的奥秘。此外,全市各县市区联社充分依托地区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新型模式,通过开展送课外读物进课堂,举办心理辅导课,举办孝文化、孟子文化、红色文化讲堂,开展消防及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免费为留守儿童健康体检,举办个人卫生知识讲座等一系列货真价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农信爱心妈妈团”等活动,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将爱心源源不断的传送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