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穿起了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都市圈这两大都市圈,把多个区域经济枢纽沟通起来,成为一条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华东、华北经济圈迎来了崭新的“同城时代”,加快了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聚集与扩散,也为沿线城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处在沿线地标上的济宁无时无刻不感受着“高铁时速”。
□ 本报记者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徐 斐 包庆淼
高铁带来的“同城时代”
“从泗水回北京总部,开车要6个多小时,坐普通的火车要10个多小时,如今有了高铁,用时缩短了一半。”山东圣水峪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宜军饶有兴致地跟记者算着自己的“时间账”:“这对外来客户和销售人员来说也非常便利。一天就能往返,省下很多时间,这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京沪高铁影响着出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周末远游”成为可能,变身时尚生活的一部分,济宁市民不论是去北京登山,还是去上海购物,高铁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时间也不再是问题。
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济宁各县市区也纷纷抢抓机遇,使出高招,围绕高铁做足做活发展文章。为了打通链接京沪高铁的主要交通要道,兖州陆续启动了“两桥一路”建设,打通九州路东延、搭建327泗河大桥和兴隆大桥。经常出差的兖州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穿过兴隆大桥去高铁站仅用时20分钟左右,太便捷了。”
高铁开通也让古城曲阜焕发出无限活力。“到处都是人,曲阜东站真的建小了!可是当初谁能想到高铁能发展这么快、乘客这么多。”京沪高铁曲阜东站党支部书记乔元利发出感叹。据她介绍,经过去年调图后,曲阜东站高峰图开行列车增加到62列,打通了整个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快捷通道,而且吸引了更多的沿线国内游客和从北京、上海等地来的海外游客到曲阜或在曲阜中转。2013年,曲阜东站客流量达340多万人次,日均发送量在6000多人,乘客成分也由公务、商务、旅游客流,增加了学生、探亲及民工客流。
曲阜位于京沪高铁的黄金分割点,京沪高铁的开通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为实现高铁与区域内交通网络的互通互联,曲阜市投资9.6亿元高标准建设了孔子文化广场和孔子大道,实现了曲阜东站至曲阜和济宁城区交通的全面对接。
路路畅通催热“高铁经济”
京沪高速铁路在济宁曲阜设站,逐渐带动起交通、经济、技术以及其他要素辐射的“高铁经济”。济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和城市扩张期,产业升级与发展领域拓展空间广阔,充裕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具备了承接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基础优势和有利条件。
京沪高铁的开通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脊梁骨”,济宁分享了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形成了济宁到济南、泰安、枣庄、徐州等周边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增强了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联系,融入其“3小时经济圈”,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快速流动,并吸引其他生产要素不断向济宁集聚,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了经济社会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京沪高铁加速了济宁与两大经济区的对接融合,凸显了济宁丰富的煤、电、水、土地、劳动力、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条件。
“高铁时代”的到来,为济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合资合作、加速经济转型带来了难得机遇。济宁高度重视高铁开通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率先抢抓高铁先机。即将开通之时,济宁在北京举行了“高铁时代走进济宁”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长三角分中心、联想控股集团、汇源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中签约了万达广场商业地产等86个投资亿元以上、总投资额888亿元的重大项目。尤其是去年,济宁把与央企、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的合资合作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锁定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多种形式招商活动,一批投资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地建设。2013年,全市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到位市外国内资金837.44亿元,新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