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贫困小村庄的三年蝶变
村里修路时,傅伦(右)一般都会守在现场。 本报记者 张跃峰 摄
【开栏的话】为使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山东陆续从省、市、县各级单位中选取一定级别的干部,派驻各选定贫困村庄,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吃住在村庄,期限三年。这些第一书记是所在村庄的第一责任人,村庄发展好坏,与他们有直接责任。他们的职责,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还要重建基层村民组织,培养新的村庄带头人,增强村庄凝聚力。
齐鲁晚报记者 张跃峰
通讯员 徐长春
“到今年3月底,傅书记到我们村就满两年了。”3月12日,聊城高新区许营镇东屯村村民这样告诉记者,他们说的傅书记,就是聊城市检察院选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傅伦。
短短两年时间,傅伦给这个只有107户、415人的小村子注入了活力。不过这才是打基础,傅伦说他还有一年的任职时间,并且已经谋划好了发展路径,在未来这一年时间彻底让东屯村走上良性发展的路子。
一年“强心” 让村民看到主心骨,有了希望
3月12日是一个大风天,傅伦6点钟就早早起床,喊来了村委会副主任周忠保,商量着往村东拉土的事儿。走在村子里,早起下地的村民们见到他,纷纷上前打招呼:“傅书记,今天又有活啊!”
一路上见村民打招呼,无论是大人小孩,傅伦都能叫出名字来。见记者很吃惊,周忠保说这很正常,这两年傅伦基本都是在村里吃住,村民们都已经把他当成了村里的一员。
傅伦回想起刚来村子时的情景,很是感慨。“当时大家可没有这么热情,都把我当成下来镀金的了。”傅伦说,东屯村虽小情况却很复杂,最初他担心村干部不配合、百姓不信任,如果真实情况摸不上来,就是想干事也无从下手。为了掌握东屯村的真实情况,傅伦从第一天入村起,白天在田间地头转悠,了解村里产业发展情况,晚上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串门,征求群众意见。
“光干这些事,用了将近20天时间。”傅伦说,如果不是再三坚持,光这个开头就吓跑一批人。这个过程中,傅伦不仅摸清了这个村子“一薄二差三难”的现状,还找到了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所谓“一薄”就是底子薄,村里没有任何集体收入,副业发展项目空白;“二差”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村务基础管理差。全村611.36亩土地中,有300多亩碱洼板结地,村党支部没有凝聚力,村里没有组织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20多年没有召开过民主生活会,村两委没有相应的村规村纪;“三难”是没有通公路,村民出行难;生活基本用电得不到保障,村民用电难;用柴油机抽水灌溉,成本高导致灌溉难。
面对种种困难,傅伦决定先解决村民用电难的问题。“当时正赶上村民开始浇地,但村里的变压器负荷太低,别说用电浇地了,就是日常家用电器全打开也根本不够。”傅伦说,他向自己的单位及有关部门求助,成功协调来120万元资金用于电网升级改造,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施工。这是傅伦挂职东屯村“第一书记”以来为村民办的第一件事,也让村民们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两年“变路” 让村民看到大变化,有了干劲
现在开车去东屯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修的水泥路。不仅是东屯村,就连相邻的西屯村也跟着一并实现了硬化,并且与即将修建的济聊一级路贯通,村民们说这是傅书记给他们打开的“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