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俄媒称中国反卫星武器被西方夸大 仍用苏联技术

时间:2014-03-23 20:16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外国媒体猜测中国反卫星试验系统组成结构。外国媒体猜测中国反卫星试验系统组成结构。卫星照片中的中国远程反导预警雷达。卫星照片中的中国远程反导预警雷达。

  人民网3月22日讯 据俄罗斯之声网站报道,美国空军前分析家布莱恩·维顿依据卫星图片认为中国于2013年3月发射的导弹,是在测试摧毁太空器的最新式武器。但俄专家认为认为中国具备完善的反卫星系统还为时尚早,夸大对手军事实力的出发点是大国在太空中竞赛,布莱恩的调查报告也同样存在对中国军事潜力夸大其词的问题。

  俄罗斯之声网站报道摘要:

  中国正在积极测试反卫星武器,但是,还没有取得突破的根据。这种武器可击落假想敌人的卫星,但却无法对地静止轨道卫星造成伤害。俄罗斯专家对美国空军前分析家布莱恩·维顿(Brian Weeden)的结论这样评价道。这位美国人认为,中国于2013年3月发射的导弹,是在测试摧毁太空器的最新式武器。

  这位美国专家依据大量卫星图片对测试进行了跟踪,得出了的结论是,中国向轨道发射了动力拦截器。这种拦截器是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借助撞击力来摧毁目标。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可以说,中国在研制反卫星武器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布莱恩·维顿这样认为。但俄罗斯科学院美加所副所长巴维尔·佐罗塔列夫却有自己的观点。

  他说:“我不认为中国人实现了突破。很大的可能是,他们在重复过去的技术成果。甚至,也许是20-30年前、比如苏联的成果。动力原则的反卫星武器实施起来是很简单的。只有把相当原始的、比如散乱的铅沙送入轨道就足够了。这些铅弹或早或晚都将与敌方的航天器相撞,并使他们失效。但是,要摧毁敌方的航天器,这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更起作用的是电子压制。”

  不排除,中国研制的系统,是用激光来击毁假想敌卫星的。或者,是通过微处理器使航天器变成“盲者”。俄罗斯社会政治中心负责人弗拉基米尔·耶夫谢耶夫这样认为。

  他说:“我觉得,更有可能的是,中国在增强各种能力,不仅要直接技术性击毁卫星,而且要使它们变‘盲’。其中包括,通过向可能敌人的飞行器送去微卫星。也许这个要更为现实些。不管怎样,中国正在为太空战能力做准备。”

  弗拉基米尔·耶夫谢耶夫认为,如果中国向太空发射了动力拦截器,那么,只能是向绕地轨道发射的,而不是布莱恩·维顿所认为的向对地静止轨道发射的。

  他说:“目前,认为中国具备完善的反卫星系统还为时尚早。中国只是拥有击毁绕地轨道卫星的能力,这一点在2007年就得到了证明。当时中方击毁了高度约为1000公里的自己的气象卫星。而有关中国拥有消灭对地静止轨道卫星的信息,看来并不符合事实,目前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专家们承认,夸大对手军事实力的出发点是大国在太空中竞赛。布莱恩·维顿在Space Review网站公布的篇幅很大的调查报告,也同样存在对中国军事潜力夸大其词的问题。巴维尔·佐罗塔列夫这样指出。

  他说:“考虑到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确实非常关注这个国家。他们认为,中国的政策是不可预测的。应当顾及亚太地区展示实力方面的美国的利益。因此,这种看法,也许是在夸大中国的威胁。”

人民网陕西频道官网人民网陕西频道官网人民网陕西频道官方微博人民网陕西频道官方微博

相关阅读
  • 苏联最后一位元帅德米特里-亚佐夫去世 普京哀悼
  • 苏联女特工去世 曾挫败希特勒暗杀“三巨头”图谋
  • 戈尔巴乔夫:德国统一是我的杰作 苏联解体的锅
  • 戈尔巴乔夫谈苏联解体:我犯了错但罪魁祸首是他们
  • 梦露疑为苏联特工 曾向肯尼迪打探国家机密
  • 苏联时代航天舱高价拍卖 曾送宇航员上太空
  • 日称钓鱼岛问题有进展 外媒指夸大奥巴马表态
  • 俄报:民调显示多数俄罗斯人惋惜苏联解体

  • 上一篇:黎巴嫩北部教派冲突伤亡人数升至150多人
    下一篇:伊拉克22日发生多起暴力袭击和武装冲突致77人伤亡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