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丝绸一样丝滑轻薄,又像婴儿肌肤一样温软细腻,精致得令人爱不释手——这是山东如意集团“如意纺”布料给人的触感。“如意纺”学名“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织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
“我们是一家传统纺织面料生产企业,但近十多年,不断谋求转型升级,在关键技术上自主创新,目前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毛纺服装产业链和棉纺印染产业链,拥有11个国内高端制造工业园,12个国外加工制造企业。”如意集团工作人员李云鹏介绍。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把济宁定位为“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作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4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煤电行业多年占据经济半壁江山的“煤城”济宁,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谋求转型升级。
“在资源鼎盛期‘主动转型、发展转型’,核心就是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我们把科技创新作为突破瓶颈、转型发展的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济宁市发改委主任贺永红表示,为摆脱“一业独大”,济宁把煤炭开采的年最大规模控制在9000万吨内,同时,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煤化工高端技术,煤炭就地转化增值的能力越来越强。
除了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正在加速形成战略新兴支柱产业。
辰欣药业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5%—7%作为科研经费,自主研制的阿德福韦酯(原料及片剂)被评为国家一类新药。
卡松科技自主研发的“非矿物节能全合成润滑油”项目,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火炬计划”。“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业界关注的知名企业,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升华‘卡松’价值的‘源动力’。”卡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之玉说。
与此同时,济宁正在建立完善以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各类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为重点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山东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新材料石墨烯已经面市,将形成年产值20亿的产业集群,拉动煤化工、电池等上下游产业提档升级。
目前,济宁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亮点
近五年,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济宁市经济总量翻了一番,格局出现“三个重大变化”:先进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8%,煤炭占比下调到30%;高新技术产业超过工业增速、占工业的比重达到24%;服务业超过GDP增速、占GDP的比重达到37%,上升为支柱产业。
成立科技银行,与30家国内外创投机构合作建立的基金达到7支、总规模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