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公全家福
齐鲁网4月15日讯 “耿公是党员,信仰磐石坚,从教做师表,公德做模范。贤妻赵玉环、孝顺双父母,助夫做慈善,家庭有七邻,和睦十几年。”这就是张鲁回族镇耿楼村耿公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耿公只有一个姐姐,30多岁就瘫痪了,父亲去世的早,1983年,79岁的母亲又双目失明,直到去世,一直是妻子照顾着。期间,86岁的岳母又住进了耿公家,形成了一屋一个妈的景象,老两口就一个白天伺候,一个晚上照顾。白天妻子下地干活,洗衣做饭,照顾两个妈的一日三餐。晚上,耿公照看喝不喝水,起不起夜,炕热不热。经过夫妻俩的精心照顾,岳母四次被抬着拉到他家,又四次扔掉拐杖离开他家。耿公的大女婿说:父母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我们也会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更好的榜样。
不得不说的是耿公家的七邻。为什么有七个邻居。原来,耿公的家在一个拐角胡同的南头居住,房子的四面都有邻居。为邻十几年,七家邻居都和他的房子搭过界。一家的院墙需要扩,最后砌在了他们家;一家的滴水檐本是要搭4寸,结果搭成了6寸;一家的老人年逾八旬,十多年孩子不在家,找医生、看病吃药都是他。一家又一家,一件又一件,就这样,因为有耿公家这样的邻居,所有的问题都没成问题,所有的事件都没成事件。要问耿公怎么想的,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傻,耿公说:4寸变6寸,一定是他搭着搭着思想开放了。砌墙砌我家,那是因为两家就需一道墙,不砌你家,就该砌我家。耿公,就是这样,处处舍小家为大家。
以校为家。耿公,原名耿继申,在1988年11月份在填写入党申请书时,为了实践共产党人“一心为公”的誓言,特地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耿公”,从此“入党为公”就成为了老人一生的行动指南。耿公退休前是莘县张鲁回族镇耿楼小学的校长。在他任教的第二年,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达全勤,除夕不离岗”的目标。从此,他每天第一个到校,负责打上操铃,清扫厕所,从未间断。每年的大年三十,为了让其他老师过个好年,吃完饺子,骑上自行车就去学校守夜,雷打不动,一年不落的坚持了30年。有人说他假积极,装样子,有人说他“捞资本”,还有人说他坚持不了多久……面对流言蜚语,他常说“我的一言一行,孩子们是要看,要学的,就像镜子,要求他们什么,就是要求我自己做到什么。由于治学严谨,耿楼成为全县升学率最高的“冠军村”。
八十年代,耿公月工资已经300多元,老伴种着一亩多的责任田,按说日子还过得去,可是成家另过的儿女们常常发现老两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问才知,爹妈私下里实行了两个“家庭10年计划”。一是每年从工资里拿出200元,向“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10年。二是利用10年时间,在缴完公粮后,向国家无偿贡献小麦1000公斤。如今,两个“10年计划”早已超额完成。原来,村里凡有孩子考上大学,他家就出钱演一场电影表示祝贺。乡里盖教学楼他家又捐了1000元。1997年,香港回归,缴公粮时,特意多交出一倍。1999年,澳门回归,本来该交45元的农业税,他们家交了190元。50元,100元,200元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学费、医药费也不计其数,把学生领到家里吃饭更是常事。遇到没鞋没衣穿的孩子,妻子就赶做两双,或是找些衣服送给孩子。不知不觉间,见到别人有难,“帮”就成了老两口的习惯。1998年,长江、嫩江发生洪涝灾害,他家捐出300元,另外老伴又用200元买回的新布与棉花,连夜赶制了两床新里、新表、新棉花的被子,一并捐出。老人说,人家灾区发生灾害心情就够难受的啦,再捐旧被子叫人家盖,是对灾区人民的不礼貌,一定捐新被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