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与威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长篇小说《宝地》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长篇小说《宝地》的作者陈丽萍发言。
齐鲁网济南4月17日讯(记者 满倩)4月17日下午,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与威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长篇小说《宝地》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作协文学研究所所长王耕夫主持会议。
据介绍,《宝地》的作者是山东威海青年女作家、荣成市作协主席陈丽萍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独家专访:百姓的呼吸感同身受
这是“一次有关当代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深情抒写,一个乡土式微年代里固守土地的独特存在,一部充满爱恨情仇和云谲波诡的传奇作品”,研讨会结束后,作者陈丽萍接受了齐鲁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这部小说他们说是寓言、虚构的,事实上,真是我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陈丽萍告诉记者,“我出生的小村庄三面环山,是人见人赞的一方风水宝地,小说里地宝圈里的南隐山,西猪嘴,北辖松林岗,还有栗桑湖,都借鉴于此。”
事实上,《宝地》讲述的正是陈丽萍亲眼目睹的社会现实。
陈丽萍走访调研了将近两年,跑了荣成大地二十多个乡镇,采访了大概六七十户农村群众,“我在最基层,我天天和农民生活在一起,说实在的,从离开小村庄外出求学工作,成家立业到如今,我们的村庄里再也听不到孩子们无拘无束放肆的笑声、歌声,只有一个破门楼下,几个老头老太太在打麻将。”
最令陈丽萍心酸不能容忍的是,原来老家那一方清澈亮眼的大水库,连同南山,都被有势力的外来老板七十年包租,如今已转手了四次,从最初的六十万元,到第四个老板的四百万元,村里的老百姓却是自始至终没有看到过一分钱。
村里的父老乡亲愤愤不平,那几年,村里八十多岁的老支书整日蹲在水库坝头上,一蹲就是好几天。老支书大前年走了,八十八,老人家临走前,嘱咐家人要左手握土,右手握种。
“送老人走的那天,我哭了,不止我,老人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哭得一塌糊涂。”陈丽萍讲道,但是最令人心伤的却不是地被圈了,山被占了,水被霸了,而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爱侍弄庄稼地。
如今,现在村里没有一个年轻人肯把心思花在金贵的一亩三分地上。“老辈话说黄土生金,可实际情况是,粮食不值钱!粮食不值钱,地就不值钱,可过日子需要的是钱!”陈丽萍感慨,一个有着几亿农民的大国,土地却不再是农民的最爱,这是农民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这不是我老家一村的事情,这是村村都有的尴尬。”
陈丽萍在小说里对农村土地未来发展开辟出了一条解决之路,那就是走“大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上到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了大集体经济,全国90%以上的农村都走上了‘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跑道。虽然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打破了‘生产一轰隆,吃饭大锅饭’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个体的劳动积极性,但也加速了农村贫富两极化。”陈丽萍认为,很多村民都渴望回归大集体,渴望以集体智慧谋求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