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龙,租住着大量像李严这样的年轻人。白天,他们从这个村庄里陆陆续续地走出,呼呼啦啦地挤上公交车,涌入市里,奔向那些角角落落里的岗位。晚上,他们再返回这里,经过路边那些帐篷时,还能顺道吃个晚饭。等拖着劳累一天的身体回到出租屋里时,一些人还会通过电脑和网络继续与外面的世界联系。村里的房东与时俱进,出租屋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一般不会少了网络,他们知道那些年轻的租客们需要什么。
李严说,他虽然住在这里,但心却一直看着外面。对他而言,城中村就是一个暂时的落脚地,让他不至于露宿街头。几乎没有人计划在此长久租住,当这些年轻人刚从校园踏入社会,开始人生事业的奋斗时,后龙这种城中村的存在,无疑解决了他们在居住上的经济尴尬。其实,就连这里的房东也知道,他们不过是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一条缓冲带。
后龙的村民赵庆梅家里有十几个房间用于出租。她和丈夫在选择房客时会有个标准,欢迎那些能吃苦能奋斗的孩子入住。他们观察一个月,如果发现新房客不务正业,便会请他搬走,"不听话的孩子不让住".
赵庆梅说,租住在后龙的年轻人里,很大一批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就业难,找不着工作,就暂时住在这个租金便宜的地方。如果看到哪个年轻租客因为找工作受挫,意志消沉了,这老两口就去给人家讲道理,催人家赶紧找活儿挣钱,告诉人家要对得起在老家供应其上大学的父母,将来换个好的地方住,别老在他们这里窝着。
李严设想过以后的物质生活,住在西站附近的一栋大房子里,每天开车上下班。偶尔迎着夕阳往回走的时候,他会想起在后龙蜗居的日子。在他事业奋斗的那个艰难起点,这里给他提供了一个暂时的落脚地。(李严和赵庆梅为化名)
寻找城市认同感
退休后的刘海在一个不足五平方米的板房内开了一家小卖部,也是最早开始出租房屋的那批村民之一。随着后来其他村民不断地加层扩建,赵庆梅家的三层楼房已经在这个以房屋租赁着名的城中村里不甚起眼。没什么事的时候,赵庆梅会在街上站一会儿,碰到想要租房子的年轻人,她就带着去看看家里空余的房间,报一个并不高的价格,等着对方还价。
租金是赵庆梅家里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她却希望借着城中村的改造,停掉她的出租生意。赵庆梅说,后龙现在的建筑格局和租赁局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的很多楼房,其实是在过去房子的基础上加盖的,并没有重新打深地基,稍微一点地震就可能出事故。房子一户挨着一户,有些间隔不过几十厘米,一家做饭,周围邻居家都能闻到,空气流通不畅。而且,因为房屋密度过高,阳光很难打进来。一个冬天,她得烧两吨半的煤炭,但是待在屋里依然觉着冷。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治安也很成问题,她还曾为此拨打过110.
在赵庆梅的记忆里,当年的后龙街道宽敞得可以开进黄河大汽车来。如今的街道空间,被多出来的那些房子占用了一些,被那些小摊一个挨着一个地也占用了一些,一旦失火,"消防车都开不进来".过一阵子,女儿要出嫁,赵庆梅只得让婚车停在外面的大马路边上。
后龙的雨季排水问题,也是近几年才解决。赵庆梅说,原来后龙的水排不出去,周围地势高,反而会倒灌进来。一位大领导来这里视察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赵庆梅家里的房间也大多租给了一些年轻人。住进来的人越多,赵庆梅心里就越不踏实,她害怕因为那些安全隐患,住在自己家里的那些年轻租客出什么事故,每次出门都觉得太牵心。赵庆梅盼着后龙早日改造,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赵庆梅去过深圳,感叹那里的城市环境如何之好,譬如公园洁净,街道有序,市民文明。在她看来,济南的城市环境也应如此。比起挣钱,她更想融入一个现代城市的生活,过点舒心日子。曾经有一段时间,赵庆梅看到有人在后龙的街上测量。她上前问那位工作人员,这里是不是要改造了。后来也没了音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