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庄的一些村民也盼着城中村的改造,他们觉得现在的环境既乱且闹。家住段店的40岁的老马,也在期盼着改造之后的新房子,起码做饭的时候不用再点柴禾,干净卫生,"还是改造好".
从最初的农耕为主,到现在的出租房屋或者外出打工,城中村的村民们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逐渐向它们临近的城区靠拢,但是在这种欲达而不达的过程里,他们又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尴尬,毕竟他们的居住地已经被贴上了"城中村"的标签。虽然他们在努力向现代的城市文明接近,但是却始终在城市边缘徘徊,这种感觉无疑是失落的。即使是开在这附近的一家快餐店,也干脆叫做了"城市边缘".
城中村的另一群人
王官庄108号是济南无线电二厂的老宿舍楼,每到雨季,这里总要被倒灌上几回。这里的人对城中村改造的关注度,不亚于那些本村的村民。他们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改善现在的居住条件。
之前几年,无线电二厂的这些老职工们,也曾听到过这里要改造的消息,但是却没有改造到他们居住的这栋老宿舍楼。当时,附近有很多建筑工人,刘海特意在楼下开了一间杂货铺子,生意红火了一阵子。后来,新楼起来了,那些建筑工人也离开了,刘海的杂货铺子就一直惨淡经营着。周围片区的新建设,使得他们的老楼地势相对低了下去,排水管道也受到了影响。
32年前,这栋红砖楼刚建起来没多久。刘海受到厂里照顾,分到其中一间作为婚房。在那之前,他自己租房居住,每个月房租5块钱它们叫做城中村,但就属性而言,却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长久以来,它们早已脱离了最初的村落生存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早已与之前的农村大不一样,但又未能真正地融入与它们临近的城区。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村民对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产生了疑惑,身处城市与农村夹缝的他们,到底属于哪里?
失落的城市边缘
赵庆梅是后龙的老住家,单位里还给报销两块钱,尽管花费不多,但刘海觉得,那也不如有自己的房子。
那个时候,装修还没有流行。刘海和妻子简单拾掇了一下就搬了进来,一直住到现在。"有家才踏实,温暖。"刘海说。其实,当时两口子也没怎么待在家里,就连吃饭多数时候是去食堂,厂里正号召"苦干巧干拼命干",他们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结婚三年之后,这间房子里多了他们的孩子。小姑娘长成大姑娘,直到出嫁才从这里搬走。
这栋红砖楼正在跟着里面的那些住家一起慢慢变老。如今,刘海已经63岁,当年的小伙子已经成为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彼时的新楼也日益破旧,墙体都出现了裂缝。前一阵子,奉化楼房倒塌的新闻也让这里的人揪心了一把。
初搬来王官庄这里的时候,附近还都是农村和农田,如今高楼尽起,曾经矗立的这栋6层高的楼房位置反而成了低洼之处。住在这里的人说,一遇到大雨,一楼过道里的水可以没到大腿根。一楼的住户付桂琴为此不得已将家中90多岁的老人送到妹妹家去,门槛垒高了三五次,最近计划再加高一层砖。50岁的李彬算是这栋老楼里的壮年人,加之又恰好住在一楼,碰到非出门不可的老人和孩子,他便蹚着水把他们背出去。最近,他将家里的卫生间改造了一番,以防雨季再来的时候倒灌渗水。
他们也从报纸上看到了王官庄被列为济南市中心城城中村改造建设计划的消息,但是又不确定他们的房子是不是也在改造片区之中。王官庄108号的这栋单位宿舍老楼,立在那里,有些孤单。住在里面的那些老职工,虽然并非这里的村民,却也和城区有了一些距离。延伸阅读:济南将改续建92个城中村 安置房人均最低40平方米济南今年将改造92个城中村 涉及15.5万人安置房济南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将有房产证 2020年全部启动济南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将有房产证 2020年全部启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