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济南"城中村"里的房东和房客 寻找城市认同感
如今,住在城中村的人,基本分为两类,房东和房客。前者多是村里的老住家,将自己的房子加以改造,拓展出更多的空间用以出租。后者则多是务工者,临时居住在租金低廉的城中村里。城中村的存在,对于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那些老住家眼里,曾经的村庄变得有些陌生,但对房客而言,它却提供了一个通往现代城市的落脚之地。
被出租的村庄
4月18日,手机APP显示,济南的天气状态是"有霾"。市区的空气不清朗,夹杂着大大小小灰尘颗粒。济南西部的七贤庄一带,雾霾的浓度似乎有所增加。在它附近的主干道上,每一辆经过的车辆,只要稍微有点速度,便能带起一阵尘土。这里早已经不是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多年以来,它与邻近的城区一道承担着类似雾霾这样的环境风险。
孙女士还不是很适应这样的空气,时常怀念远在辽宁的家乡。一年以前,她从老家来到济南,帮姐姐照看在七贤庄的旅馆生意。由于不是人口流动的旺季,一段时间以来,她的旅馆生意不太好。
孙女士照看的旅馆位于七贤庄的村头位置,临近通往市区的主要干道,平时也就是一些过路的司机在此留宿,价格不贵。这家旅馆也提供长期租赁服务,每个月四五百。租住的人不多,毕竟,这个村里有太多类似的空房子在出租。有的以自家房屋的名义出租,可以避开旅馆的种种费用,租金也可以降至一两百。
在被定位为城中村的七贤庄,有关房屋出租的信息随处可见,尤其是靠近主干道的那些房子,"房屋出租"、"出租单间"这样的广告比比皆是,它们被挂在门窗上,被贴在一张摞着一张的电线杆和墙体上,或者直接被用粉笔简陋地写在锈迹斑驳的铁门上。
家里有空房间出租的村民,一般会用询问的眼神打量着外来者,来村里干什么,是不是要租房子。租住在这里的人,则会用戒备的神情回应那些外来者的目光,无论被打听什么,只要是和这个村子有关,就回应"不知道",撇清自己与这个村子任何一点带着温度的亲密,将双方的关系定位在简单的租赁交易上。
63岁的老李是七贤庄的老住家,4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部分已经出租出去,另一部分正在等待出租。他的家门口前竖了一块牌子,提示过往的路人,这里还有空房间待租。老李说,他收的租金不贵,每间每月也就一二百块钱。
老李说,现在村里最多还有三分之一像他这样的老住家,其余大多陆陆续续搬到新建的楼房里。空下来的那些房子,便出租给在这附近打工的外来者。与他家相邻的那栋房子,便租住着从东阿过来的几位打工者。
无论是村庄还是村里的人,都让老李觉得越来越陌生。他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他和他的村庄会变成现在这般模样,靠着出租房屋收取租金过活,等着政府将这里改造。在成为城中村之前,这里有大片的农田,生长着老李和他的邻居们种下的玉米和小麦。
七贤庄的村落样貌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些平房被层层起高,扩展空间,以便收取更多的租金,或者在改造时得到更为丰厚的补偿。一些原本就不宽敞的街巷,因为两边房屋的后起高度而变得逼仄。
七贤庄并非唯一一个处于出租状态的城中村,后龙、王官庄等莫不如是。尤其是后龙,因为靠近济南大学,附近又有便利的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大批年轻人的临时租住地,还因此衍生繁荣了一些周边服务行业,譬如餐饮,尽管它们只是在路边搭个帐篷,支个炉子,条件简陋,但这都不妨碍它们的火爆。
暂时的落脚地
25岁的李严已经在后龙租住了两年,其间换过几处房子,但都没有走出这个城中村的范围,不过是从一位村民"家"里,换到另一位村民"家"里。
4月16日,李严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龙被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心里乍惊,是不是得从别处租房子了?他又仔细看了看时间表,2016年,这才放了心。李严还没有打算从这里搬走,这位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独自打拼的年轻人,正在攒钱买房子。目前,他需要这样一个暂时的落脚地,每个月只需要200块钱的租金,出门即是通往市里的公交车,不仅车次密集,而且可以使用月票。李严盘算了一下,等到这里真要改造的时候,他肯定已经攒够了新房的首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