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哈瓦那雪茄吗?”出租车司机一边发动汽车,一边回过头有点儿神秘地问记者。还没等回话,他就接着说:“最好的牌子,外面店里卖30多美元一支,我只要你半价。”
来之前就听人说,在古巴买雪茄有“黑白两道”。“白道”是国营店或机场专卖柜出售的,全国统一价格。“黑道”就是在黑市买,大多是雪茄厂工人“顺手牵羊”拿出来卖的。不过,包装虽一样,“内容”却未必一样。经常有外国游客贪图便宜买了“黑道”产品而大呼上当。
看到我们没有购买之意,这位司机耸耸肩又摇摇头,那意思是,“这么好的价格你们怎么就不要?”
挣“外汇券”的人先富起来
古巴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化中,这变化让中国人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是古巴的货币。
古巴现在流通两种货币,一种是古巴人用的不可兑换比索,他们领取的工资就是这种比索。外国人要用这种比索购物,需要出示长期居住证明。
我们在机场兑换的古巴比索,被称之为CUC,即可兑换比索。目前,它与美元的比价大约是1:1。用美元兑换,还需要交纳10%的手续费。一个美元或者一个CUC,可以换25个不可兑换比索。
朋友告诉我们,普通古巴公务员或白领的月工资大约合20到25个CUC,也就是20到25美元。古巴政府去年10月决定,将废除货币双轨制,实现货币和汇率的统一。但今年2月底3月初我们到这里采访时,并轨还没有启动。
就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外汇券”制度时的情形一样,那些最先能够挣到古巴“外汇券”——CUC的人,可能就是古巴经济模式“更新”后最先富起来的人。古巴首都哈瓦那一些外国游客常住的酒店外,有很多“趴活”的出租车司机,他们就是两种比索之间的“穿梭者”。
68岁的纽艾兹按预先的约定到酒店来接我们,他开着一辆上世纪80年代的苏制拉达车,老旧得不成样子,车门咯吱咯吱地响。
“以前的出租车公司,都是国营单位,稳稳当当地拿月薪。”纽艾兹说,根据古巴政府颁布的新法令,所有出租车司机都要转为个体户。转变身份后,司机每月需要根据收入情况向国家缴税,车辆保养、维修及汽油等花费也由出租车司机承担。
纽艾兹说,当年吃大锅饭的时候,也有人不给公司交钱,赚了钱装自己腰包,对公司说根本没拉到活,公司也没办法追究。现在不一样了,大伙儿都是给自己干活,多拉就可以多得。
根据纽艾兹每天拉客的情况,我们粗算了一下。他如果拉的是外国人,一天就能挣到二三十“外汇券”。这差不多相当于普通古巴人一个月的工资,如果拉的是古巴人,就挣不了那么多。纽艾兹告诉我们,那些年轻能干、在酒店有关系能揽上活的司机,自然就挣得多一些,算得上是先富起来的人。
特区还没对外国记者开放
在古巴,“改革”一词还略显敏感,古巴领导人的表述是“不照搬别国改革模式”,古巴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更新”。让古巴逐步走向开放,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是古巴经济模式和社会“更新”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使得今天的古巴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很多相似点。比如,开设特区。
去年9月,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签署法令,决定建立首个发展特区,地点就是距首都哈瓦那45公里的马里埃尔。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特区”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当地的新闻报道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