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渔民:“赶虾人”离不开“高跷”
视频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
齐鲁网5月2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报道,五一特别节目:尘封的劳动工具,向劳动者致敬。今天带大家认识的物件,叫做“高跷捕虾”。对很多内陆人来说,这样的劳动工具,不等被人了解,就已经行将消亡。
宁丰学: “赶虾人”离不开“高跷” (一)
“拿筷子拿筷子,这东西是真好吃。这个小鱼也好,这个虾才好吃呢。”
为了保证虾皮的鲜味,从海里打捞的虾皮,不用洗,不用作料直接入锅,这是日照沿海小镇肖家村的传统吃法。“赶虾人”每天与大海为伴,从小就是吃着海鲜长大的。
“炒豆腐,炒鸡蛋,很有味,更好吃!”
距海边不过一里路的肖家村。最初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村,村里的“赶虾人”也是远近闻名。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也被划为旅游区,靠打渔养家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我是天天在海上,不去还是个心事。这个也上瘾啊。不上瘾怎么着。”
宁丰学,今年已经64岁了,一天不下海,老觉得心里缺点什么。不单自己下海,他还拉上71岁的郭见连陪他一起,老哥俩带齐了行头和那几十年的老物件,下海打虾皮去。
肖家村渔民郭见连:“我们穿着裤衩,踩着高跷,我们的高跷特别好看。”
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工具,它包括高跷,虾篓和渔网,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里面可大有学问。拴在虾篓边上的三个站葫芦,关键时候就能起到救生圈的作用。
“这个东西你要是趴倒了还好,要是仰脸躺到了,就死定了,非让海水淹死不可。”
在捕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捕虾人下海也必须要看天行事。如果风浪太大,被浪头冲倒,危机之下,小小的虾篓就派上了用场。
海边游客:“咱们每天吃的小虾子竟然是这样来的。在路面踩高跷都挺危险的,更别说是在海里,有深有浅的。”
这高跷捕虾,真算的上是老一辈渔民智慧的结晶。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就让两位老渔民就下海给我们演示一下,这个高跷捕虾的高超技艺。
宁丰学: “赶虾人”离不开“高跷” (二)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就让两位老渔民就下海给我们演示一下,这个高跷捕虾的高超技艺。
“好海的时候就来了,也打虾也打鱼。”
64岁的宁丰学挑起渔具往海边走,下海之前,他先把高跷绑在小腿肚子上,固定结实。然后将渔网推在身前,虾篓连着一根绳子跟在身后。
“往前走啊,嘿呀嘿啊。”
虽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但是他的身板依旧硬朗。一下海,宁丰学就开心的哼起了劳动号子,一生与海为伴,黝黑的皮肤被岁月刻画出一道道皱纹,却挡不住这位老渔民对大海的热爱。
海边游客:“他在捕虾子吗?第一次见啊,挺稀罕。”
整整两个小时,老哥俩才从海里上来,虽然忙碌了两个小时,但是收获却不大,只有不到一斤的虾皮。宁丰学说,以前这片海域很富饶,可这几年打虾皮,收获已经越来越少,这让他很感慨。
“我们这些人死了 没有干的了。现在青年人没有干这个的了。70多了,干了50多年了,谁干啊,太艰苦了。”
现在,两位老人的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后代都没有继承这样一门手艺。“十朝打渔九朝空,打了一朝还是空。”宁丰学告诉记者,他们一辈子靠海吃饭,渔具,高跷,就像是自己的武器,丢了可惜,放下来没人继承。现在日子好了,虽然老人不再需要靠下海打虾皮维持生计,但是,他们还是总想往海里边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