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王俊烺阐述他的职业理想,教室里座位设置与其他学校也不同。本报记者李珍梅摄
打破常规管理模式,取消班级制,高中设置学院和导师,学生根据兴趣及优势选择学院及选修课……去年秋季学期,青岛二中分校在高一学生中试水“学院制管理”,开展个性化教育。试点半年,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充分拓展校外教育资源。学生优势发展学院制管理成为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
高一学生谈职业理想与努力方向
4日下午2点,在青岛二中分校教学楼1楼1单元教室,讲台上站着的不是老师,而是科技学院高一男生王俊烺。他就自己做的PPT和台下的学生分享他的职业理想: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边沿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三向交叉学科。现在在计算机领域、仿真系统、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王俊烺从他想从事的职业、该专业的就业背景、该专业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努力方向进行展开。台下的每个学生也都发言,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节课属于导师组活动,主题是“职业理想与努力方向”。黄志君导师带的15个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想要学的专业,并表明努力方向。
“我就是对科技比较感兴趣,才选的科技学院。我们除了上国家课程,学院里还有科技方面的选修课。”王俊烺说。
全国首创高中“学院制”和“导师制”
去年秋季学期,青岛二中分校打破传统的班级制,首次在高一学生中实行“学院制”和“导师制”。“学院制”及“导师制”管理在全国尚无先例。
二中分校每个年级设立6个学院:科技学院、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理学学院、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每个学院下设单元,每个单元下设导师组。开学初期,学生如果对人文感兴趣则可选择人文学院,若对科技感兴趣则可选择科技学院。每个学院设立1名学院长和1名副学院长。每个单元实行小班制管理,学生数量在40人以下,设3名导师,每名导师负责5-15名学生,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辅导。
在课程设置上,每个学院除完成国家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每个学院均有自己的培养特色。
“学院制能够促进我进一步去了解我感兴趣的领域,对我将来考大学选专业也有很大帮助。”学生周家奇说。打开大门办学,充分拓展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二中分校学院制管理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中分校教导处副主任张金堂介绍,学校在政府部门、驻青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社会团体中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目前学校共有34个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29名客座专家。每个单周周五下午时间针对不同学院或开展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活动,或聘请客座专家到校举办讲座。
个性化教育是世界潮流
在二中分校校长孙先亮看来,学校培养一个好学生,并非就是教会这个学生埋头读书、做大量作业、考试拿好名次,而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青岛二中分校“学生优势发展学院制管理”已成为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
孙先亮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制化的统一要求太多,使教育教学活动凝固成某种标准化模式。这种模式化教育的重大缺陷,是对学生个性及其发展需要和要求的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压抑和挫伤。
而实施学生优势发展学院制管理,是借鉴世界先进教育
模式,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学院制”为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富有特色与个性的支持,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发展自身特长素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