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士太过“热情”也有性别歧视之嫌。英国南部布赖顿—霍夫市的公交车司机曾被“警告”,不要对女乘客“太热情”,否则会惹麻烦上身。这一规定的起因是,公交公司曾接到投诉,一名女乘客抱怨司机称呼她为“亲”,使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同被禁止的称呼还有“美女”和“亲爱的”。公司在警示中指出,“司机们注意,有些称呼被认为是性别歧视,可能会冒犯乘客。”
对女士太过“热情”不行,稍微“冷落”同样不行。英国央行将于2016年发行新版5英镑纸币,届时纸币背面的英国十九世纪女性改革家、慈善家弗赖的头像将被换成前首相丘吉尔。对此,女权组织“妇女之家”创建者佩雷斯指出,这一做法意味着“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被低估了”。
对于西方一些女权主义者过分的“敏感”,有怀疑人士提出了批评,指出这些人所关心的已经不再是男女平等问题,而是在破坏现有的文化和行为准则。一些心理学家指出,随着现今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男女平等”应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
容易“受伤”的男人
必须承认的是,性别歧视不仅限于对女性的歧视,实际上,男性也会沦为受歧视的对象。
在北欧国家,女性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北欧的女性普遍人高马大,并且多数参加工作,在经济上独立,表现得能干且强悍。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可怜男人”成为受歧视的对象,甚至经常受到悍妻的欺负。例如,来自芬兰警方的统计数字显示,虽然家暴受害者依然多为女性,但目前出现的新现象是,严重家暴受害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更有甚者,为了抚慰因家暴受到身体和心理伤害的男士,瑞士专门成立了一些“家暴受伤男收容所”,接纳那些受到配偶暴力伤害或因为分手和离婚而无家可归的男人。
对于男性的歧视还发生在南美的牙买加。在牙买加女性当中,流传着这样一种思想:男人只不过是精子库而已,别无他用,女人比男人聪明多了,这是女人的时代。一些母亲在给新生儿登记的时候,竟然不愿意登记父亲的名字。
作家巴纳塔在其著作《第二种性别歧视》中列举了一些男性遭遇性别歧视的现象:美国所有离婚案件中,仅有10%将子女判给父亲抚养;针对男性的暴力事件,往往会被大而化小;在成长过程中,男孩要比女孩承受更多的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其实在某些方面,男人比女人更脆弱,当遭受伤害和挫折时,自尊心强的男性往往不愿向他人提起,而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因此陷入一种更为痛苦的境地。多年致力于向政府提供社会平等建议的芬兰男子性别平等协会认为,在性别歧视问题上,男人和女人应当得到同样的关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在现今社会,女性依然是遭受性别歧视的主要人群。那些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的印度女婴和被处以残酷刑罚的阿富汗妇女,值得全世界关注。促进社会平等,意味着必须摆脱那些饱受诟病的陋习和陈旧观念,同时在男女相互尊重彼此人格和特质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
享誉世界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娜·波伏娃也指出,谈男女平等不能抛弃女性自身的气质,否则将会把她们变成怪物。她在著作《第二性》中写道:“要取得最大的胜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