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恰逢假期,济南泺口浮桥西侧,不少游人带着孩子下水嬉戏。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本报记者 张泰来 张亚楠 实习生 迟程程
5日下午发生在德州齐河的一起溺水事故,再现了黄河“吃人”的残忍一幕。6日,当地组织了第二轮搜救行动,但截至当日下午5点,两名溺水少年仍未找到。
6日,记者沿黄河济南段走访发现,往年溺亡事故多发的河段,如今依然是人头攒动。尽管多有警示标识,但下水玩耍的人基本视而不见。
遍地警示牌 难阻游人戏水
去年5月5日,聊城小伙孙某在黄河泺口浮桥附近落水,一周之后遗体才被发现。今年又是5月5日,两名齐河少年被黄河吞没。
6日上午,当众人在齐河于庄附近的水域搜救溺水少年时,下游40公里外的泺口浮桥水域,仍有很多下水嬉戏的游人。
泺口浮桥附近的水域一直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地,堤坝上竖立着“珍爱鲜活生命,远离吃人水域”、“黄河水深流急,请勿下河戏水游泳”之类的警示标识。
可就在警示标识旁边,钓鱼的、游玩的、野炊的大有人在。附近居民郭先生说因为风大,到黄河玩的人已经少了,“赶上周末天气好,人更多。”
上午11点05分,在浮桥西侧,一名捕鱼人突然一个趔趄,河水瞬时没过了胸口。幸运的是,经过一分多钟的挣扎,他又走到了浅滩。而在浮桥东侧,同样发生了惊险一幕。“一个捉鱼的差点掉进去,幸亏同伴一把把他拉住了,一个劲儿地说好险好险。”岸边一家饭店的老板娘说。
看着水浅,走两步就可能是深沟
陈新鲁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济南勘察队的工作人员。跟黄河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每年都要参与几次对溺水者的救援行动。
6日上午,得知齐河河段又有两名少年溺水,陈新鲁心里一紧,“又到夏季,到黄河边玩的人多了,真得提醒提醒”.
陈新鲁说,根据往年的经验,从事发地上看,越是浅水区,越是溺水事故多发;从时间上说,越是水流量小的时节,溺水事故也越易发生。
“要是在雨季,河水流量大,水位高、水流急,也没人敢下水。反倒是流量小的时候,都以为没事,非要下去趟趟水。但黄河水文太复杂了,不是说看着没危险就没危险。”陈新鲁说,与其他河流相比,黄河的特殊之处在于河水含沙量大,长年落沙堆积,使两岸土质变得沙化。而随着流量的减弱,沙化的两岸逐渐凸高,下方受水流长时间冲击,上方的沙土就会大面积下陷,从而形成独特的“V”字形河床,并且有南直北陡的特点。
“你看着岸边水很浅,往里多走几步就可能有一个深沟,水深一下子增加到两三米。”陈新鲁说。
而根据统计,溺水者要么是外地的年轻人,要么是在校的学生。最近几年,政府部门、学校、社会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醒预警,情况好了一些。“前几年,每年都有大学生溺亡,大部分是青岛、威海等沿海地区的学生,水性都很好。”陈新鲁说。
有人落水,千万别贸然下水营救
陈新鲁从事黄河水文勘测工作20多年,对济南周边的黄河水域很是熟悉,“哪儿水深可以行船,哪儿不能过船都知道”,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敢说自己熟知黄河的“脾气”.
不光是陈新鲁,记者接触到的在黄河边生活多年的人,都对黄河保有一分敬畏。“含沙量大、暗流多、漩涡多,处处可能有危险”,几乎是每个黄河岸边长起来的人都会提起的话。
“父母从小就告诉我们不能下河游泳,背着父母下河被逮到后肯定少不了一顿打,这是关系性命的事儿。”附近居民郭先生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