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隋翔宇 于冬亮 报道
本报烟台5月10日讯 5月11日“母亲节”来临前,中国烟台SOS儿童村的孤儿们“有了妈妈还盼爸爸”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今天,烟台市民政局在儿童村启动了“爱心爸爸”与儿童家庭结对仪式,近30名民政干部将定点联系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在孩子们今后生活中,他们将扮演“父亲角色”。
“以前到儿童村里做公益活动的人也很多,但‘爱心爸爸’这种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郑忠燕说。
作为儿童村里的“爱心妈妈”,郑忠燕20多年来独自抚养了超过20名孩子,他们现在遍布全国各地,母亲节给她寄来了很多礼物。相对于这些只享有母爱的“哥哥姐姐”,她目前抚养的6个孩子将有机会感受到母爱父爱俱全的成长经历。
SOS儿童村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采用小家庭分养方式,每个家庭有6~8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孤儿,他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由一个妇女充当家庭中妈妈的角色。
“这种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广泛推广,实践证明的确很有成效。但只有‘爱心妈妈’这一角色,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爱’的关怀,这对孩子健全性格的发展和顺利实现社会化并不利。‘爱心爸爸’的到来,将为孩子们补上这一课。”烟台市民政局局长梁传松认为。
相对于全职“爱心妈妈”,这些“爱心爸爸”只是兼职志愿服务。他们进入角色的第一步就是要和自己的“孩子”熟悉上。
在儿童村的12号家庭,民政干部刘志坚将一张写着自己名字和联系方式的爱心卡交给了孩子“大龙”。“我家里的女儿和大龙岁数差不多,周末假日,我会尽量赶来陪村里的孩子,平时也要多打电话多交流。”
“爱心爸爸”角色扮演的过程,将记录到儿童村的志愿服务记录中。“目前的‘爱心爸爸’主要是民政干部,今后也会考虑接受社会上的志愿者。”中国烟台SOS儿童村村长吴厚胜介绍。
也正由于“爱心爸爸”的兼职志愿性质,吴厚胜认为这种形式创新并不违背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创始人赫尔曼·格迈纳尔的理念。“烟台SOS儿童村作为国内首批项目,已经成功开办了近30年,最早一批进村的‘爱心妈妈’们也普遍都是五十多岁的年纪。‘爱心爸爸’的到来有利于呼吁社会更加关心儿童村的发展。”吴厚胜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