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退休教师,家住淄博,在济宁的三尺讲台奉献了20余载,他称自己为“不老翁”,退休之后仍热情乐观,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旅行的足迹。一次旅游活动偶然的相遇,他知道了她思乡的情结。“放心吧,我帮你找到老家。”为了一句承诺,他从淄博来到济宁,辗转几百公里。
67年后,跨过千里,当她第一次踏上故土,白发苍苍的老人早已老泪纵横。故乡的风还在吹,故乡的人却已经老去。补上一张迟到的全家福,捧上一把故乡的土,一种淡淡的温暖在心间传递。“父亲,我回家了……”
东北老人巧遇山东老乡:“我想回家”
“我是山东人。”“我老家也是在山东。”去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互不相识的两位老人王俊虹和刘效伟相遇,一位家在辽宁沈阳,一位家在山东淄博。“当时是参加某个论坛组织的东北15日游时认识的。”刘效伟老人告诉记者,在教师岗位退休之后,时间比较充裕,自己就开始天南海北旅游,有时是和老伴一起,有时是和全国各地的老年驴友一起外出。
刘效伟告诉记者,那次旅游线路算是一次知青寻访线路,从大庆出发到黑河穿越大小兴安岭,穿越东北地区15个城市。“车上有31名老人,都是载着满满的回忆参加此次活动的。”刘效伟说,在旅游的间歇,大家做自我介绍。当得知刘效伟是山东人时,网名叫“东奉”的老人非常高兴,“我老家也是山东的。”“东奉”的真名叫王俊虹,是论坛的知青版版主,来自辽宁沈阳,祖籍是山东金乡县。“今年我67岁了,一次老家也没有回过,真的特别想家。”王俊虹告诉他。热心的刘效伟说:“放心,我一定帮你找到老家。”
大海捞针回家只有两条信息
“刚开始认为只是一句客套话,却没有想到刘大哥真的做到了。”5月11日,当王俊虹站在金乡县桃园村的故土之上时,她心中非常感激,没想到这位已经68岁的山东老乡真的是一诺千金,因为在她看来,找到回家的路更像是大海捞针,因为记忆留给她的信息太少了,相隔的时间太久了……“我只知道我老家在金乡桃园,我是‘俊’字辈儿。”对于故乡,王俊虹只知道这两条信息,故乡有什么亲戚、如何联系,她一概不知。就是这仅有的两条信息,也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13岁时千辛万苦只身来到沈阳做短工,在大东区兵工厂工作,解放后在沈阳市运输公司工作,1956年因病故去,那时我8岁、弟弟4岁、妹妹1岁。”
王俊虹告诉记者,父亲虽然去世得早,却把深深的乡土情结种在了她的心里,4岁以前,她的名字还叫“王东奉”(奉天是沈阳的旧城,东奉意味着向东来到奉天),1952年父亲曾回山东老家一次,回来时将她的名字改为“王俊虹”,“父亲告诉我,‘这是你的辈字,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家里人。’”1968年下乡插队到辽西山区,每每看到节假日别人回家看望爷爷奶奶,都会勾起她对家乡的思念,“像一个在外漂泊的孤儿一样,父亲离去了,故乡就是心里最放不下的结。”
辗转百里“不老翁”找到“桃园村”
“找到了!找到了!”去年8月份,在沈阳家里,王俊虹接到了刘效伟老人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非常激动,我的心里更是激动,没想真能找到,太感谢刘大哥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