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参军,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重残之下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担任村支书,带领村民治山种树,打井修渠,架电办学,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离职后,又以特残多病之躯,创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81岁老人———朱彦夫。
21日,“时代楷模”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走进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从朱彦夫的部队经历到担任张家泉村村支书,再到退休后历时七载创作出33万字的《极限人生》,报告团成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老人的点滴事迹,听到动情处在场师生感动得鼓掌、落泪。
1957年,朱彦夫当村支书的第一天,他就拖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双拐翻山越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个缺水的村子找水。经过3年苦干,他带领村民打了3口深水井和三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在朱彦夫担任村支书的25年间,张家泉村实现了全县多个第一。“村里人穷,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老朱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没有书架怎么办,他就找母亲商量,能不能用寿材板打个书架,老人一开始不答应,跟他说: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老朱跟娘动心眼,他憋在屋里,不吃不喝,谁叫也不理。娘心疼儿子,答应了他的要求。老朱弯腰低头,在床上给娘磕了一个响头。图书室开张之后,朱彦夫又在村里办起了夜校,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凡是识字的,几乎都是在夜校里学出来的”。报告会上,当听到朱彦夫竟然用老母亲的寿材板打书架、为村建图书室,以及违背老人临终遗愿“狠心”将其火葬,只为改变村里旧风俗的动人事迹时,会场里顿时响起热烈掌声,记者看到许多人都被感动得抹眼泪。“父亲是重残军人,他一天都离不开母亲。对父亲来说,母亲就是他的手和脚,就是他的拐杖。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母亲结婚55年,只回过5趟娘家。”报告会上,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讲道,今年已81岁高龄的父亲虽然重度伤残,但他却是自己心中永远的明灯,“父亲家教很严,总是要求我们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工作学习上和最好的比”。
因为身体不好,朱彦夫需经常去医院看病。作为一位老战斗英雄,原本县里为他派了专车,可他从没用过一次,都是儿子、女婿用自行车载他去离村20里地的医院。有时妻子埋怨他为啥不用车,朱彦夫总是说:“如果啥事儿都找组织,还能算是个党员吗!”腰部有病的母亲为支持父亲工作,都是偷偷喝两口白酒麻痹自己,再背上父亲继续上山干活。
1996年,朱彦夫千辛万苦写的《极限人生》出版了,当天晚上,他把六个孩子叫来,郑重地送给她们一人一本。灯光下,他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跟几个闺女说:“当年,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记者 孙丹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