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煤矿停用的井架和绞车(资料片)
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因资源枯竭,落陵煤矿关井闭坑。由落陵煤矿改制后的落陵矿山支护材料厂,除在驻地兴建一座机电产业园外,还将原落陵煤矿主副井井架和绞车将进行保护性、创意性开发,建设落陵工业遗址。
落陵煤矿的闭坑关井,标志着长达40多年的煤炭生产任务和使命被划上了句号。在这里,轰轰作响的煤炭传送带安静了下来,井口处也不见了进进出出的矿工,落陵煤矿原本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已归为平静。斑驳的澡堂、办公楼、储煤场,高耸的矸石山,透着上世纪浓厚色彩。
“按照邹城市园区一体化的发展规划,落陵将作为机电产业园进行开发。”落陵矿山支护材料厂党委书记王政介绍,落陵机电产业园以落陵矿山支护材料厂为依托,先期对原落陵煤矿所在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招引机电产业项目。待项目相对成熟后,逐步扩展产业园规模。
在落陵矿山支护材料厂和机电产业园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落陵矿山支护材料场拟对原落陵煤矿主副井井架和绞车进行保护性、创意性开发,建设一块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内涵部分体育设施和场地,广场内设立历史文化长廊,利用镌刻石碑或其他方式留住落陵厚重的历史文化。
目前,这一工业遗产的创意方案正在进行征集。
4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洼地,30多名技术人员、100余名退伍军人和放下锄头的农民聚集于此。1975年初春,落陵人终于完成了第4个主井的挖掘,推出了第一车优质煤。
“煤矿虽然原设计能力仅为21万吨/年,最高年产达到50万吨规模。”王政告诉记者,落陵煤矿代表着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整个济宁矿业集团发展的源头,我们有责任通过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好落陵精神。
相关链接
适当保留工业遗址,具有历史教育意义
“说起工业遗产,济宁拥有丰富的资源。”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说。
济宁曾有两个工业遗产聚集的高峰期,一个是清末民国时期依托大运河,包括玉堂酱园、卷烟厂、面粉厂、火柴厂等。另一个时期是上个世纪60年代小三线建设时期,从青岛、烟台、淄博等城市迁到济宁的企业,像鲁抗、棉纺厂等。
杨义堂介绍,过去注重历史方面的遗址、遗产的保护,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不足。“过去越河两岸生产‘济宁路青猾子皮’,这种著名皮革产品曾在元明清时期远销西亚,在城市发展大潮中,大片的皮革工业区也已不复存在。老运河沿岸的玉堂酱园老生产厂区也面临类似问题。
“作为济宁最早的煤矿,落陵煤矿曾涌现出很多典型,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一种历史的象征。”杨义堂说,作为济宁诸多煤矿中的一盏明灯,进行保护性开发,不仅是对精神、文化、历史的保留,也让人们在那里可以体验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工人们的经历,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延伸阅读
借鉴外地经验,开发老厂潜力
不过,杨义堂也坦言,目前国内也没有工业遗产的相关保护法规。也就是说,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仍处在一个空白区。而济宁市在这一领域,也尚未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
不过,随着国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地方也出现了一批保护性开发非常成功的工业遗产文化片区。杨义堂说,像北京的798工厂,现在成了北京艺术创意的一个中心,而沈阳也将其铸造厂打造成了中国工业博物馆。“还有上海的造船厂、洛阳的老工业片区,都可以说是将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形成集旅游、文化、经济于一体的很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