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擎起“烟台创造”
四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胶东在线网5月28日讯(通讯员 王淑玲 程显福) 中国“大飞机”上,打上了“烟台烙印”;世界“海工俱乐部”中,有了“烟台身影”;国际化工竞技场,挺立着“烟台品牌”——创新烟台正悄然崛起山海间。
从上世纪的三环锁、北极星钟表、飞轮罐头风靡全国,到本世纪初的汽车、电脑、手机畅销世界,再到如今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烟台正蓄积力量实现新的精彩跨越。
“烟台制造”正升级为“烟台创造”。中国“大飞机”项目所需高端钛合金紧固件,20%产自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在挪威北海,31座钻井平台综合绩效考核中,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产“中海油服先锋号”再登榜首,这也是我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烟台何以做到?创新引领!
四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从“输血”到“造血”,烟台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发展困境;烟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5家,跃居全省第一……从“拼汗水、拼资源”到“拼服务、拼智慧”,依据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烟台不断开辟转调新空间。
兴企借智慧连夺科技奖
四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初夏,探访烟台摘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别有一番感触——
在莱州,登海618玉米品种亩产达到1511.74公斤,登海种业第8次刷新了我国玉米高产纪录,第3次打破了世界玉米高产记录;在开发区,烟台化学工业园完成钢结构安装3万多吨,项目建成投产后,万华MDI产能将达到140万吨,稳居全球第一;在龙口,丛林依托轨道交通专用铝型材国家标准起草单位的技术优势,成功实现动车组车体材料国产化……创新没有终点,秉承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创新底蕴,这些项目花开的更艳。
四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烟台何以做到?烟台市科技局局长许前东一语道破:“烟台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不算多,只有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在烟台,知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不算多。科研院所不足,是现实劣势。“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以我为主”,是烟台另辟蹊径的探索,并创造出3个90%的“产学研奇迹”。
“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要善于借梯登高、合力发展。”许前东说,这是一条从创新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也是一条被证明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规律。“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源于产学研合作。”
丛林集团,是“和谐号”动车的“企业功臣”。最初,丛林集团只是靠进口设备过活,后与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开展了一系列联合研究。2002年,世界首台万吨挤压机在丛林诞生,开创了中国特大型工业铝型材生产的先河,2003年,万吨挤压机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模式,缩短了研发周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丛林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安江说。
多年的探索,我市创造出了3个“90%的产学研奇迹”——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各类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方向“准”、合作内容“实”、合作形式“活”、合作层次“广”,成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