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群众路线教育的鲜活教材
——评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
马 荣 华
作家杨义堂同志的新著《大运河》是近年来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献礼之作,也是他继长篇传记文学《大孔府》之后的又一文学成就,当属可喜可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大运河》在充分展示运河文化的同时,也是一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鲜活教材。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成为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命脉,她不仅是中国人用勤劳智慧建造起来的有形航道,更是民族文化沿革变迁的精神象征,是一条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母亲河,大运河济宁段是这条母亲河上璀璨的明珠之一,运河南旺枢纽工程使宋礼白英治水成为官民情深的不朽史话。
《大运河》选取明代永乐年间开通大运河济宁段的一段历史,由工部尚书宋礼聘请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解决大运河如何越过“水脊”等一系列高科技问题,形成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分水奇观,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运河济宁段因地势落差大造成的水源不足和管理不便等问题,保证了京杭大运河一年四季南北贯通。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被视为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大奇迹,它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被誉为“江北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部活的文化遗产。解决运河航道之“水脊”,才有“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闭则锁钥,启则通关”之说,这是京杭大运河畅通与否的关键。
该书是大背景下的大人物大事件,但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却是普通的人民群众,这些大背景是修大运河打通南北政治经济的重要通道,大人物是上至大明国君下到国之重臣,大事件是确保运河的全线贯通。大背景下大人物关注的大事件大难题却是在人民群众那里迎刃而解了,这并不是奇迹,而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群众才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相信智慧来自群众,需端正心态,带着感情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在民间汲取到智慧。工部尚书宋礼同济宁同知潘叔正为解运河阻塞之困,因未做深入调研,选择水利枢纽位置不当,致使治河失败,运河修通却无水补给,面临杀头危险。后来正是宋礼带领潘叔正放下架子,走出轿子,不做虚功,向当地老百姓请教,找到治水能人白英。白英无意出来治水,宋礼就三顾茅庐甚至以官位向许,在白英仍不为所动的情况下,是宋礼以赤诚之心和白英结拜兄弟。朝廷大员与一介布衣平民结拜兄弟,怎能不使白英深受感动?白英慨叹,高官能与布衣结拜,只有战国时期的上大夫伯牙,因此,他才为帮助宋礼治水而倾其智慧,殚精竭虑。他们合力找到大运河最高处“水脊”,从大汶河引水源,在南旺分水,使大运河最终畅通。与其是二人同心戮力于朝廷,倒不如是宋礼之“礼”让他在群众中得到了智慧,找到了力量之源。
只有真正相信群众、真正依靠群众,才能让群众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修河之事事关国运,一介布衣能堪大任?宋礼的用人不疑,宋礼诸多敬重之举,说服各级官吏服从于白英,才能使白英真正尽其才竭其力,才能使白英成为凝聚群众的精神丰碑,才能引导广大群众舍小家顾大局,弃小利而为大义。比如宋礼要问罪潘叔正,是源于潘叔正看不起白英,在修建运河大堤时自行其是,不按白英的要求施工,结果适逢大雨,将堤坝冲垮,险酿大祸,问罪潘叔正不仅仅是尊重于白英的实践创造,更是对白英对群众的无比敬重。
只有坦荡为公,才能真正和群众心连心。治河成功后白英要继续躬耕,不失农民之本难能可贵,为兄弟之谊、百姓之福、社稷之重而丝毫没有一己之私;宋礼胸怀坦荡,屡奏朝廷为一介布衣白英邀功领封,亲带龙船来接白英进京领赏,公字大于天,令人感佩。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不据功己有,委功于民,揽过为己,如此之举,那能不有和谐的官民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