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5月28日清晨,伴随着大喇叭里飘出的《弟子规》吟诵声,济宁圣水峪镇北东野村的村民们开始起床做早饭,在氤氲浓郁儒家文化气息的氛围中悠然步入新一天的生活。
今年以来,泗水县在打造“爱满泉乡幸福泗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萃取儒孝文化精华,着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打造“儒风孝道之乡”,让儒孝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努力为我市打造首善之区添砖加瓦。
“五环相连”让孝心涌动
泗水是儒孝文化的发源地,虞舜孝感动天、仲由百里负米等故事千古流传。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民风淳朴的泗水大地既有着深厚的积淀,也有着良好的传承。
4月12日上午8点多,明媚的阳光照进了金庄镇晋家庄村村民王树香的农家小院。屋内,71岁的王树香正把一碗散发着清香的鸡蛋汤端到正吃着鸡蛋糕的婆婆面前。自从19岁嫁到婆家以来,王树香始终把婆婆当作亲娘来看待,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的生活,使得已106岁高龄的婆婆至今身体仍很硬朗,照样还能干些诸如剥棒子等简单的农活。
为打造“儒风孝道之乡”,泗水县大力实施以学孝、尽孝、宣孝、寻孝、展孝为主要内容的“五环相连、孝心涌动”行动。在全县范围内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做大做强“乡村儒学讲堂”品牌,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开展“儒孝讲堂”活动,倡导诵读《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篇章;以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泗水“全民孝亲日”,子女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天、与父母一起吃团圆饭等;编写儒孝文化知识读本,通过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儒孝文化;树立模范典型,让孝老敬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把身边孝老敬老的人和事搬上舞台、展板,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化。
4月6日是4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也是泗水“全民孝亲日”。泗水县洙泗小学二年级学生王睿涵在学习之余,端起水盆亲手为妈妈洗脚。她说:“妈妈平时费心照顾我,很累很辛苦。能给妈妈洗脚,孝敬一下妈妈,我感到非常幸福。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这样做、都有这样的感觉。”
“七彩阳光”让孝德普照
3月6日,泗水县“儒风孝道之乡”志愿者来到泗河街道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并亲自动手做蒸包、做菜,让老人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温馨大餐。当日,全县有200余名“儒风孝道之乡”志愿者分赴各服务点参加活动。
打造“儒风孝道之乡”,关键是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实现知行合一。泗水县坚持把儒学文化的传播与老百姓的家风教化相结合,把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把古老经典的孝德故事与当前身边模范的感人事迹相结合,大力实施“七彩阳光、和谐美满”活动,让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这片充满真情的土地上发扬传承。
开展红色活动——社会“志愿服务传递正能量”,成立了儒孝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为老人送温暖”、“我为老人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橙色活动——机关“廉洁勤政促创先争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诵读儒孝经典,每年参与至少两次社会公益或爱心志愿活动,建立“孝心档案”,把孝老敬老上升为对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爱,让父母舒心自豪。开展金色活动——企业“感恩关爱忠诚敢担当”,本地员工每周“感恩父母”,帮做家务、陪同聊天等;外地员工电话问候父母、写家书报平安并“常回家看看”;以“关爱员工、忠诚企业”为切入点,给职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职工“诚敬做产品、诚心售商品”。开展绿色活动——学校“尊师敬老承传统美德”,营造儒孝氛围,开展儒孝教育,推进孝行实践,开展孝行教化,并定期评选“美德少年”。开展蓝色活动——社区“互帮互助建和谐家园”,建立社区居民阅览室,成立老年人文体组织,开展晨舞晚练,并组织志愿者开展为孤寡老人清扫庭院等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青色活动——农村“邻里和睦育文明乡风”,各村组织群众参加“儒孝讲堂”,为老人送戏,建立“银龄行动”服务队,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等服务,同时将“孝德”写入村规民约。开展紫色行动——家庭“孝老敬老做道德人家”,城区家庭每周帮父母做一次家务、每月请父母吃一顿团圆饭、每年带父母查一次体,定期陪父母参加一次文体活动,让父母安度晚年;农村家庭要让老人吃好饭、住好房、睡好床、穿好衣,做孝顺好儿女。“七彩阳光”让泗水打造“儒风孝道之乡”的美好愿望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活动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说:“尼山圣源书院2013年开始举办儒学讲堂以来,村里的群众只要农活不忙都跑几里路去听,最多的一期有400多人。通过听讲,现在村里不孝顺的不敢了,骂大街的没有了,连小偷小摸也绝迹了。”5月22日下午,在圣水峪镇小官庄村,记者也看到,前来“儒学讲堂”听讲的群众挤满了屋子,《弟子规》中的孝德故事让大家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