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晚上七点半,曲阜师范大学活动中心里气氛热烈,一场欢快愉悦、充满土色土香气息的戏曲表演拉开帷幕,在省级“非遗”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渔鼓、快书等地方戏,分别由其传承人代表进行了绝活亮相。刘炳金等六位“非遗”传人还被该校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们将走进课堂现身教学,通过边讲边演的形式教授地方戏,让学生直观了解、接触“非遗”。
包吃包住、免费收徒 非遗传承“招生”成难题
右手打板、左手挑镲,时而以二本嗓表现法海的凶恶嘴脸,时而以悠扬的唱腔表现白蛇的多情多义、温柔婉转,由山东落子非遗传人张青敏表演的《白蛇传》因气势威猛、音韵深厚,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从当初为了糊口,16岁就跟师傅学习落子的张青敏告诉记者,“落子”源自古时僧人念经的一种乐器工具,从隋朝兴起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山东落子从河北一带演变而来,以前在鲁中南、鲁西北、鲁东南及鲁西南等地都很盛行,但是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如今在全国,这种戏曲只能在鲁西南一带才能听到。而当初一起和他学习的十多个师兄弟也多改行,将这门手艺遗弃。
和其他传人一样,张青敏认为目前“非遗”在传承中很大的难题就是招生,由于地方戏曲的市场萎缩,现在听戏的人都成了小众消费,为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山东落子,张青敏从网上发出“包吃包住、免费收徒”的帖子,希望“落子”这棵古树可以继续生叶、开花。
抢救传统文化 文人应有担当
“现在全国约有78万个非遗项目,虽然数量看上去庞大,但中间会有很多只是流于数字、报表,真正发挥传承效果的不一定太多。”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雪辉说,在给影视文学专业学生讲戏曲史的时候,她经常感觉干巴巴的,“比如一个曲牌应该怎么唱,唱出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老师亲身示范讲起课来比较苍白。而刚从台湾参观学习回来的她则发现,台湾当地的一些高校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借鉴,比如在台师大,有很多国文和地理系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兴趣班”学习戏曲,而且在广场上播放戏曲也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一般不允许拍照。“有知识无文化,可能是现在很多高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让非遗进学校、进课堂,既是提高学生文化鉴赏能力,培育文化素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对部分即将流失的传统文化的抢救。”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单承彬说。让一些愿意投身传承的“非遗”传人走进课堂,边讲边演,讲述其师承故事和地方戏曲的发展流变,还可以将非遗传人的艺术人生故事写成纪录片,拿到课堂上播放,“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也会对从事元杂剧、传奇等传统戏曲的艺人命运有更直观、深刻的了解”。单院长说,邀请“非遗”传人进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的感染,其实更重要的也是担心“好东西”流失,会给教育和学生带来痛心和遗憾,“毕竟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幸福与否的标准是文化,不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