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穿一件方格汗衫,运动裤上裹着泥巴,皮肤黝黑,口齿伶俐,不断掏出黑白屏的诺基亚手机联系业务。从外表上,很难看出周平是一位2001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6月5日下午,周平正忙着在白家店村自己承包的麦地里收麦子,忙了一年,他对这样的收成感到很满意。
周平是济宁市兖州区王因镇柳沟村人,大学毕业后考上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分派到济宁市汶上县。一年后,因不习惯公务员工作环境,就辞去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去北京打工。在北京的六年,周平一直从事种子公司的种子销售、育种工作。虽然“混到了”每月七八千元的工资,“可还是在给别人打工,总觉得施展不开自己的能力。”周平说,他感觉创业的梦想越发明朗。2008年,周平辞去在北京的高薪工作,打算回老家“单干”。
周平回到家乡后并没有立即投入到创业当中。他先从代理种子、化肥、农药等开始做起,“一方面是为积攒一定的创业资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熟悉环境。”周平说,他打算从自己的“老本行”入手,在农作物种植领域创业。2013年4月,他和大安镇白家店村签订了330多亩土地的流转合同,成立了济宁市兖州区德农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因为接过来的是村民播种过的麦地,周平首先面临的就是管理。在村民眼中,杀虫是一项反复的工作,以蚜虫为例,他们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打3次药,而周平说,他的这几百亩小麦今年只打了一次药就达到了效果。因为村民们都是等蚜虫出现时才打药,有时打三四次都消灭不掉。周平结合小麦的生长规律,在蚜虫没出来前就打药,一遍就管用。
周平告诉记者,玉米的需肥量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生长中期需肥量最大。很多村民往往在玉米需肥量少的初期大量施肥,到后期还得追肥好多次,这样既浪费了肥料、人力,还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周平从专业角度为玉米施肥,仅在关键时期施一次肥就能起到效果。
除此之外,周平还利用原来干种子销售时攒下的社会人脉和工作经验,现在已经和中国种子集团、美国先锋农业、山西屯育种业等国内外多家种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技术方面,周平经常和山东农业大学赵翔宇教授等探讨科学种田,始终保持着和母校的联系。
在周平眼中,并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就能把地种好,不光要开动脑筋,科学种田,还要肯下力。在他接手这几百亩小麦的一年来,干的最多的活就是拔草。别人都很纳闷这么一大片麦子为什么不用灭草剂。他说,亲自到地里拔草虽然很累,但能了解地里都有哪几种草,生长周期怎样,这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以后就可以对“草”下药了。
从小生长在农村,周平最不怕吃苦。在前期从事代理种子工作期间,有一次凌晨两点从嘉祥发种子,因为时间太晚,找不到工人,40多袋种子,每袋重120斤,他为了按时配送种子,硬是自己沿着跳板,将种子一袋袋扛上卡车。
“转变观念,科学种田。”周平说,除了管理自己的田地,他还经常为村里的老百姓作农业知识培训,教他们如何科学种田。他的330亩麦地就靠着路边,种地的一举一动都被村民们看在眼里。他要把示范品种好,给老百姓看,老百姓看到了丰收,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科学种田的行列。周平志在走好科学种田之路,他期待在3年内将自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一万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