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钢新厂区的环保项目投入超过18.5亿元,占到总投资额的近12%。原有的400万吨产能,淘汰、消化250万吨落后产能,搬迁、转移状态良好的150万吨生产工艺装备,整合、改造工艺技术水平。做环评时,青钢专门邀请迁入地的干部群众代表参加,详细了解项目情况。
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办主任陈勇坦言,实施搬迁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能耗相对较高、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等问题。“搬迁就是引导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市里出台了21个重点经济功能区发展规划和55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每个区域发展都要按规划来,否则就不给土地指标、不享受优惠政策。”
其实,搬迁这事,青钢已经筹备了8年。老厂区紧挨胶济铁路和重庆路,早就没了发展空间。物流就是个难题,铁矿石到了码头,得用汽车往厂里运。一年下来,光花在路上的钱就让人心直疼。
王海波算了算账,“先不说设备更新,同等产能下,光物流成本一年就减少5亿到6亿元,节能方面预计要减少成本9.6亿元。在产能不增加的情况下,年出口量将从现在的2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
再看全市,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新址项目计划总投资550亿元,是搬迁前固定资产原值的2.3倍;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300亿元,较原来提高60%。初步测算,110户企业通过生产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搬迁后污水、固废和COD等主要污染物单位产值排放指标平均下降3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以上。
是否让农村做出牺牲?
带动县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从青岛市区出发,经海底隧道,约两个小时车程,便到了黄岛区的泊里镇。
镇子不大,以前偏安一隅,少人问津。但眼下,这里却是青岛最热闹的大工地。因为地处董家口经济区的核心,小小的泊里镇一夜之间大项目云集。青岛港、青钢、海晶化工、双星等青岛原有的大企业,在这里济济一堂。
眼前的景象着实热闹,可当地干部群众有忧虑:这么多企业搬来,主城区倒是漂亮清净了,老百姓有什么好处?会不会是为了城市含金,让农村做出牺牲?
说起得失,镇委书记密德生列了一组数据,“以前几乎没什么工业基础的泊里镇,一年多时间就新引进总投资30多亿元的27个项目,实现到账外资1636万美元,同比增长45%。有了钱就能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
在老城区企业搬迁过程中,青岛市跳出主城区,建设“大青岛”,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引导企业、资金向县域地区布局。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2/3落户县域四市及原胶南市。通过给予资金扶持奖励,青岛市还引导老城区企业向省级开发区、工业经济功能区、产业集聚园区搬迁,形成集聚效应。
沉寂已久的县域经济,正因此迎来发展的春天。
原本散布在市区的企业,搬迁改造后产生集聚效应。南车集团的城阳动车小镇,软控股份的胶州装备产业园等,都已形成规模效应。青钢搬迁后,直接拉动董家口经济区工业产值增加300余亿元;双桃精细化工、青岛碱业等企业投产后,可增加当地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作为黄岛区区长,万建忠见证着董家口经济区每一天的变化。这个明清时期曾以“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盛景而名扬四海的小渔港,如今已成为青岛迈向深蓝的起航地。“虽然面积只有3个镇大小,但预计5年后,这里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一个县域的规模。”
据测算,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全部投产后将拉动县域工业总产值增加1000亿元以上。110户企业全部完成搬迁后,预计可使县域工业产值在全市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新增就业4.8万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