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问青岛 腾笼换鸟
一个城市,主城区看不见高耸的烟囱、听不到机器的轰鸣,该是多么的惬意。对于多年来饱受“工业围城”之扰的青岛而言,这样美好的愿景无疑值得去尝试。
由此,青岛近年来大动作频繁。散布主城区的110家老企业,被列入搬迁范围或已实施搬迁。远离主城区的各县区,成为老企业集聚升级的新土壤。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话说,“实现全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是青岛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但是,对这场被称为“腾笼换鸟”的变革,外界有赞誉,也有质疑。是政府借搬迁之名卖地?是异地简单复制?是往农村转移污染?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青岛,看一看、问一问、算一算。
是否“土地财政”驱使?
全力扶持企业,提升城市功能
这个时节,走进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老厂区,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去年10月31日,这家有着66年历史的企业全面停产,开始搬离主城区。腾退出来的500亩土地,交付青岛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初步估算,500亩地一经拍卖,至少是35亿元。按照常理,这笔钱大部分要落进政府的腰包。要说政府“卖地生金”,似乎一点都不冤枉。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扣除必须上缴国家的税费,钱全部返还给我们,怎么开发由我们主导。”海晶化工总经理左志远替政府喊起了“冤”,“新厂区一二期投入35亿元,资金负担不算重,就是因为有这块地的收益托底。”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说,要抓好成本核定、土地出让、资金筹措、人员安置等关键环节,有序推进企业搬迁,特别是用好土地级差收益返还这一政策,让企业搬得快、搬得好。
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单体搬迁企业的原址土地按照规划用途拍卖后,除上缴国有土地收益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外,其余80%返还给搬迁企业,成片搬迁则以土地评估价的90%为标准返还。另外,地方收取的地铁建设基金、交通建设基金,对实施搬迁并能够实现升级改造、转型发展的企业,经审核后再奖励返还。
企业搬走了,税收减少了,卖地钱也拿不到,政府会心甘情愿?就说由原市北区和四方区合并的新市北区,这次搬迁涉及54家企业,占全市搬迁企业总数的60%,一年下来光税收就要减少2亿到3亿元。区委书记惠新安也明白,这几年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土地腾退并不带来直接收益,老企业搬迁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损失。”
不过,痛归痛,希望也在眼前。“笼”腾出来,可以养更多更漂亮的“鸟”。
利用原第四印染厂的老厂房,市北区植入新的发展要素,打造出化工橡胶行业的产学研示范基地。花园式的环境,引来158家橡胶行业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去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人民币,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
国棉六厂、同步带厂、黄海橡胶等19家企业搬迁后,山东省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青岛北客站顺利竣工,带动形成1.9平方公里的交通商务区,已落户11家大型服务企业,预计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可达500亿元。
“不看眼前看长远,改善城区环境,培育新的业态,提升城市功能,就是我们最大的收益。”惠新安信心满满。
是否异地简单复制?
推动转型升级,再振企业活力
主城区环境改善了,污染排放会不会转移迁入地?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搬迁计划一出台,就引发不少质疑声。
“我们的干部职工以后也要在这里工作生活,要是把污染带过来,那不是害自己吗?”青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波说,“如果只搬迁,还像原来在老城区那样简单复制,就是不负责任,不如不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