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领军人才:激发内在活力 提升蓝色产业档次
视频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济南6月9日讯(山东台 张燕妮 张洪波)政策利好,也要有人才队伍做保障。从去年开始,山东实施《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助力打造一流人才团队、提升蓝色产业档次,推动山东海洋经济迈上更高平台。
如果把一艘船比作一条鱼,山东造船业过去擅长的是做“鱼腹”,也就是以平面为主的船体中段,但球形的“鱼头”和“鱼尾”却是一个短板。泰安华鲁锻压公司生产的大型船用卷板机,占到国内市场的90%,是名副其实的船舶成型设备龙头,但球形船体的成型技术依然是企业的技术难题。改变这一局面的,是一支由海外学者杜如虚带领的科研团队,他们跟泰安华鲁合作研发的超大型船舶曲面成形设备,已经有了小型样机,预计明年底,国内第一台大型专业设备将在这里问世。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杜如虚:全部把这整套加工自动化起来,效率大大提高,精度提高,三乘五米这么大一个板整个表面都不超过一个毫米的误差。
杜如虚是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的美国双料院士,也是山东《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引入的高端人才。他的团队仅完成这一项目,直接拉动的产业年效益就有300亿元,并把山东造船业在核心技术层面上提高一个档次。这样的领军人才项目,一年来,山东已引入了19个,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8亿元。
省发改委区域办规划政策处处长 王智永:省里面每个项目给予1000万到3000万的扶持资金,财政给予500万到800万的科研津贴或补助,可以说支持的力度是空前的。
领军人才的引入在提升产业档次的同时,也改变着产业发展方向。青岛海佑公司原来做的是海洋生物保健品,领军人才杜豫民加入后,带来了一种新型生物芯片技术。这一技术填补了我国在生物毒素即时检测领域的空白。正是这个前沿技术把企业引入了生物材料领域。
青岛海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乘风:使我们一个普通企业,转化为科技密集型企业,对我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
目前,山东在全力推进已经实施的19个领军人才项目的同时,未来三到五年,还将再引入一大批国际一流团队,用人才引领蓝色产业转型升级。
省发改委区域办规划政策处处长 王智永:一个是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强强联合,第二是补齐我们的短板,尽快地将我们的弱势产业提升到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真正能够做到“引进一个人才,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