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兖州有更多的农民像甄勇一样,以土地入股、转包、承包的形式流转土地,全区共50万亩耕地,其中超过20万亩土地流转到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40%,其中土地全部流转的村50个,涌现出100亩以上种粮大户154户,注册成立农民合作社350家、家庭农场24家。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未来谁来种地?张士坤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区范围内筛选培训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全区50万亩耕地由1000个新型经营主体经营。
与此项工作相配套的是,区里确立了“一离、二转、三引”的工作思路,即家庭劳动力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土地相分离,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引进人才、资金和产业。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网络,镇街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对全区种粮大户、蔬菜种植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资经营店主进行了集中培训。逐步建立了“1111”农业科技人才体系,1处农业院士工作站,省厅确定10位农业专家服务兖州农业生产,兖州农业局选择100名技术人员对示范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种植合作社进行“一对一”技术承包。
种粮大户新联盟抱起团
5月27日,在大安镇后白楼村的种植基地里,种粮大户曹留生正忙着收拾刚刚建成的钢结构的仓储厂房,在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堆放着刚购买的3台拖拉机、3台小麦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和3台玉米清茬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这9台机械,除去市里、区里的补贴外,仅农机具这一项我就得花费50多万元。”
正当曹留生为钱发愁时,种粮大户联盟担保贷款,解决了他的资金难题。原来,针对种粮大户们资金和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去年7月,兖州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牵头,吸纳40家种粮大户成立了信用合作联盟,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为种粮大户们提供一个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种粮大户之间可以联保贷款了,并且给予至少10%的利率优惠,简化贷款手续。”兖州区农经办主任高永成介绍说,联盟会员自愿成立联保小组,成员间进行担保,普通联盟会员首次授信贷款利率较非联盟会员少上浮10%;获得年度星级信用联盟的,每提高一个星级,会员贷款利率可在原来联盟会员贷款利率基础上,给予少上浮10%的优惠。联盟达到3A级时,可给予30%的利率优惠,即少上浮30%。曹留生与其他两名种粮大户共同组成了3户联保小组,合计授信80万元。截至4月末,兖州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19名种粮大户发放贷款1691万元,除粮食生产担保贷款外,在联盟内将实行统一粮食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资料购进、统一机械调剂使用、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粮食销售、统一信息服务。据测算,这种资源共享式的服务可使种粮大户亩均增收400元,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联盟内部成员购买农资量大,价格便宜,厂家直接运送过来,节省运输成本。以化肥为例,100斤的‘二铵’155元一袋,统一采购后122元一袋,每袋便宜28元,厂家直接发货到火车站,很省心。”曹留生如是说。
“我们的目标是有自己的评审体系。”联盟副会长宁洪娣告诉记者,联盟是种粮大户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联盟将进一步加强内部运作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当前兖州农业发展要面临的两件事:一是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把自然灾害、突发病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生产水平的提升,解决怎么种地、谁来种地的问题。今年,兖州区委、区政府提出重点工作要实现“七个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实现现代农业新突破。而目前兖州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用2-3年的时间将全区50万亩耕地流转至1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通过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模式,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通过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扶持,以点带面,把点放大,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实现“土地集中、农民打工”,只有土地规模经营了,农民身份变了,才能快速走向现代农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