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生产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但受到苗木种植、村庄搬迁、采煤塌陷等多重影响,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呈递减趋势。在不利局面下,如何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兖州采取在粮食生产中不断注入科技要素、创新耕作模式、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新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总量与增收的再突破。
小麦“双宽”种植增产10%
“这片麦田有980多亩,全部由我们合作社托管,目前长势比较好,预计今年亩产量至少达到550公斤。”5月28日,在一畦畦黄灿灿的麦地里,兖州区小孟镇沙窝村惠农合作社社长仇汉华欣喜地望着庄稼地。记者发现,这片麦地明显宽出“常规”的畦子,而在沙窝村的地头上,赫然竖立着一块“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高产稳产示范区”的牌子。
看到记者满脸疑惑,仇汉华道出事情原委。原来,针对传统的播种方式田间畦埂占地面积大、漏光多、缺苗断垄和疙瘩苗多的实际问题,兖州区农业专家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通过几年的试验,摸索出了一项适宜本地应用的增产技术——小麦“双宽”种植模式。“双宽”即改畦宽2米为2.7米,小麦改半精播(苗带3-5厘米)为宽幅精播(苗带8-10厘米),改每畦8行为9行,改留套种行为等行距种植;在此基础上,玉米改人工套种为机械单粒精播,改每畦种3行为4行,改大小行种植为等行距种植。 这种“新技术”相对于传统种植方法有何益处?仇汉华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采用‘双宽’播种能增加7%的土地使用面积,就拿眼前的980多亩麦田为例,相当于增加了近七十亩地的使用面积;相对于传统种植方法,‘双宽’播种还没有缺苗断垄的现象。两方面综合估算,亩产增收10%左右,农民每亩增加收入100多元。”
“省水、省肥、省人工,抗病、抗倒、效益增。”兖州区农业局局长张士坤总结道,这种模式综合运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科学分配全年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构建优势群体,实现稳产、高产、高效的目标。为推广小麦“双宽”的种植模式,兖州区出台奖励扶持措施,利用项目资金对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中的播种机械进行补贴,玉米单粒精播机每台补贴2000元,小麦宽幅播种机每台补贴3600元,全区共推广玉米单粒精播机200台、小麦宽幅播种机150台。目前,该区小麦宽幅播种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预计年可增产小麦750万公斤。
培育1000个新型经营主体
漕河镇河南村种粮大户甄勇一直从事农资经营的生意,2013年5月,甄勇参加了农业局组织的有关土地流转政策讲解培训班,“通过培训班的讲解,我了解到,土地规模经营是大趋势,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前景。”甄勇回村后承包了本村400亩地,并于当年8月成立“幸福家庭农场”,也是兖州区在工商局注册的第一个家庭农场。
甄勇告诉记者,成为“农场主”的第一年,他收获玉米22万公斤,销售收入50万元,除去土地流转租金、生产成本等各项费用,净利润9万多元。谈到今年的收成,甄勇估算道:“今年小麦亩产能达到600公斤,按良种销售的话,每公斤2.56元,净利润赚5万元很轻松。”
其实,除去种粮的收入外,甄勇还能得到种粮大户的补贴。据了解,按照去年的标准,省里针对种粮大户给予每亩地230元的补贴,甄勇所包的400亩地能领到8万多元的补贴款。甄勇种地尝到甜头,谈起下步打算,他信心满满,“村里对土地作出调整,按照田成方、地成块的原则,方便大型机械的使用,更便于管理,过了秋后,我打算再承包500亩土地,争取达到1000亩的规模。”
相关阅读